家门口支起一张红凳子就能开讲——白沙县“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海南文明网

【引言】近年来,白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补齐基层群众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短板为目标,发挥百姓宣讲员和帮扶联系人作用,依托巩贫兴村帮扶机制和文明实践阵地,打造“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项目。以“流动式”“送学上门”的形式,将理论宣讲转移到特色产业基地、夜市、非遗工坊、小公园、大树下、庭院等场所,以“拉家常”“解难题”“学技能”等方式,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惠民政策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家门口。形成一个打通宣传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农户家门口支起一张红凳子就能开讲的宣讲项目。2022年,白沙县“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事例先后被海南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刊播报道。

本文将介绍白沙县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项目,并从背景缘由、主要做法及成效、经验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缘由

项目命名为“红凳子”有三层含义。一是定方向。1943年,白沙起义唤起黎、苗族人民政治上的大觉醒,主动寻找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光明道路。“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永远跟党走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传精神。白沙曾经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全县帮扶责任人靠着“在农户家门口支起一张红凳子”传经送宝,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获得群众的认可,全县最终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通过宣讲传承白沙起义和白沙脱贫攻坚敢于拼搏的精神。三是明目标。延续脱贫攻坚时的精神,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在白沙基层“红”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

“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项目主要由“百姓宣讲员+帮扶干部”为主要力量组成的宣讲队伍。全县共组建了20支宣讲分队。通过发挥宣讲队伍的优势,以“流动式”“送学上门”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巩贫兴村政策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好声音”融入宣讲内容,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自2022年起,共开展691场次宣讲,宣传群众3万余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扎稳宣讲内容“原生力”。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确定“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形势政策、惠民政策、生态文明、基层治理、基层普法、抗疫故事、家风故事、身边榜样”等十大宣讲内容。通过“双向式”选题和“菜单式”点讲方式,根据群众需求,把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宣讲菜单进行调配,推动宣讲内容“精、活、实”,让宣讲内容精准入户和接地气。结合白沙特色产业,打造了“茶园里宣讲”“兰花里宣讲”“橡胶吧里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搬到茶园里、兰花基地和橡胶吧等产业基地。结合白沙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由致富带头人、产业能人、劳模等结合特色产业讲解产业政策、农业技术、两山转化等知识,让党的创新理论融于心、践于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我们的茶产业就是能够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今后我们要以生态茶园为核心,加快生态茶园建设、改良茶叶制作工艺,实现稳定增收。”劳模宣讲员邢福顺在茶园里给茶农宣讲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二)把实宣讲方法“抓地力”。创新“理论+”宣讲模式,改变“台上讲得没趣,台下听得没劲”的单一灌输模式,将深奥的理论“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将党的创新理论、先进典型事迹编成歌曲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让基层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结合白沙实际,创作歌曲《跟党迈进新征程》《日出日落》及快板歌舞作品《移风易俗》,借助黎苗歌舞、现代歌舞及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群众愿意听、听得进。此外,为避免群众时间不统一、集中召集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问题,结合每月6、7、8日的帮扶日,由帮扶宣讲员选择群众最方便的场所和时间,组织“流动式”“互动式”“送学上门”的方式一对一宣讲,将理论宣讲转移到群众家门口、产业基地、非遗工坊、夜市等场所,让几把红凳子就成为一个宣讲场所。身穿“红马甲”的道德模范朱晓保是宣讲队伍中最受欢迎的宣讲员。每次他都以原创黎歌感党恩拉开宣讲活动序幕。新农人宣讲员郑云,在人来人往的夜市,用平实的语言从自己切身经验以《坚守电商初心,绘就幸福生活》,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自身故事和所见所闻,讲述在党的引领下,白沙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产业兴旺的喜悦。

(三)打通宣传效果“穿透力”。理论宣讲队伍是理论武装的人才保障,提高基层理论宣讲水平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精准化”宣讲队伍。白沙县以群众需求为基础,以“讲政治、懂理论、会宣讲”为标准,拓宽宣讲员选拔视野,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驻村第一书记、新乡贤、候鸟人才、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老党员、道德模范中选拔人员举办百姓理论宣讲员专题培训班。邀请省级优秀师资力量从语言表达、理论学习、宣讲稿撰写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选拔出16名优秀百姓宣讲员,并发挥全县2000名乡村振兴帮扶联系人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和试讲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得接地气有温度有力度,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进。通过组织百姓宣讲员能力大比武的方式,强化百姓宣讲员的政治意识和宣讲能力,壮大理论宣传骨干队伍,让理论宣讲“新、活、实”,充分发挥宣讲工作在贯通理论与群众之间的独特作用。青年宣讲员刘虹伯在白沙偏远乡村南开村以《以红色激情 创未来华章》为题,讲述了白沙援鄂医疗团队在危急关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的事迹、从“神舟飞船”飞向太空,到“蛟龙潜水”探测成功;从港珠澳大桥顺利落成,到北京大兴机场投入运营,深情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畅谈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发展变化和深刻感悟。该同志还获得省级优秀基层宣讲员称号。

三、经验启示

(一)理论“深化”,倾心为民办实事。“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项目通过“宣讲+帮扶”的形式,将党的方针、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以每月帮扶的形式迅速传递至基层,在农户家门口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紧紧“攥住”了群众的耳朵,向群众传递新政策新思想。在宣传过程中,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详细解答,争取让群众清楚每一项政策、明白每一个知识点、搞懂每一个问题,真正提升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让群众深深地感受到“好生活源于好政策”。

(二)理论“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结合白沙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通过“宣讲+产业”“宣讲+夜市”的形式,致力于到茶园里、兰花基地和橡胶吧等产业基地,以“微言微语”和“乡音俚语”的通俗方式,开展理论学习、现场互动和讲红色故事等让广大群众易接受、接地气的宣讲活动,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百姓心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谋特色产业、干特色产业的积极性,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

(三)理论“内化”,转化精神动力。结合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宣讲+非遗”的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与白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真正树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