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黎花开正茂 蝶变王下焕新颜——昌江王下乡以文旅项目助推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海南文明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内在要求。

把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塑造新型城乡关系、赓续农耕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的精神指示为昌江县指明了方向,为昌江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了路线指南。2018年以来,昌江创新在王下乡打造“黎花里”文旅项目,使这个曾经最偏远、最贫困的黎乡,一跃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实现了从“贫困乡”到“中国第一黎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大山深处黎族村民们生活改善的同时,精气神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下乡因此获得 “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王下乡的成功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的精彩演绎,让中国看到了昌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果。

一、文化为魂,王下从“最贫困”到“中国第一黎乡”

王下乡是昌江唯一一个纯黎族的少数民族乡镇,总面积34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总人口811户3366人,是典型的山地多耕地少乡镇。在过去,王下乡由于地处偏远,通往县城道路条件落后,雨季期间暴雨灌溉路面,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河流水位上涨,漫水桥淹没,村民无法出行,通讯设备简陋,台风天完全处于失联状态。夏季烈日暴晒,路面常常残留泥土,村内随处可见鸡鸭猪牛以及禽类粪便,人畜不分离现象依然存在。村民“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水平落后,15年无人考上高中,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乡镇。因其贫穷落后,几乎成为海南每一位新任省委书记必定前往调研的重点乡镇。

2018年,王下乡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昌江以此为契机,坚定践行“两山”理念,以黎族传统文化和考古文化内涵为起点,将王下乡的偏远宁静转化成稀缺的旅游元素,最终确定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把整个王下乡作为“黎花里”文旅项目来打造,让当地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该项目以“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寻,一步一里一风情”为主线,策划了“黎花一里·诗里画里·三派村”“黎花二里·时光里·洪水村”“黎花三里·酒里歌里·浪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项目启动时,当地群众不理解,对项目的前景预期也并不看好。很多村民不相信20多亩地还能建成民宿,就算建成了,王下乡这么偏远会有客人来吗?这是当时绝大多数村民的想法。昌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项目顺利进行全力扫清障碍。王下乡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介绍项目落地实施的可能性,才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疏通了难点问题,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强,重点解决了基础设施、村风乡貌、移动通信信号等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同时升级改造霸王岭至王下乡旅游公路,改造王下乡10千伏供电线路,建成3个生态停车场、7座旅游公厕以及游客中心、旅客长廊、黎寨歌舞等旅游配套设施。紧接着,“两山理念”文化园、牙劳驿站和“黎山麓”观景台、大广坝和十里画廊观景台等配套项目相继建成,县委、县政府主动上门服务企业,增强了企业在王下乡投资兴业的信心,带动王下乡旅游服务业迅速崛起,带动群众就业创业迅速上升,全乡累计开设民宿11家、农家乐10家,山兰酒、野生芭蕉、蜂蜜等农产品也供不应求,切切实实让黎族同胞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除此之外,王下乡充分利用原生态的生态资源、深厚的黎族文化,以及钱铁洞旧石器遗址、皇帝洞厚重的考古文化,探索出一条融合生态和文化的旅游之路。依托“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打造了美丽乡村大炎村,考古遗址公园、黎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科普基地,复原海南远古人类生活,探讨黎族人起源,并按照“一村主题”的规划,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既不乱拆迁也不乱造景,在村落间将黎族文化的美好场景串联起来。在不破坏原有房屋的基础构造的原则下,王下乡让黎族文化自然地融入黎家屋舍,通过诗画创作将农舍美化,将艺术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黎乡故事相互结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景观。通过文化与生态相互赋能,“黎花里”文旅小镇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文旅企业也循声而来,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吸引浪论村集体“土地入股”,共同打造“浪悦黎奢”主题民宿,并带动“黎山麓”驿站、山兰酒作坊、黎家生态餐厅、浪悦咖啡驿站等文旅产业要素纷纷集聚,有效盘活当地集体资金资产,同时也让游客体验到与常规景区、酒店不一样的野奢度假生活方式。

“王下乡·黎花里”于2020年5月开始运营,截至2023年5月,王下乡接待游客累计约45.34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7500余万元,王下乡村民们的人均收入也从2017年的不足5500元,上升到了2022年的224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村民们的“金山银山”。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王下乡实现了从穷困到富美的蝶变。

从“贫困乡”到“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的振兴对当地村民生活改善是巨大的。村民张永兴一家四口就住在浪悦黎奢民宿附近,他自己是村里的公益岗保洁员,同时也在乡里打一些零工,收入并不算高。依托这一独特的产业发展背景,张永兴和妻子韩眉平利用自家空余的房间,改造了两间民宿,取名“平姐民宿”,目前每个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的妻子还同时经营着小卖部,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也售寄生茶、蜂蜜等本地土特产。他们夫妻还利用原来的空闲宅基地养殖猪、鸭、鸡等,直接提供给本村其他村民开办的农家乐,“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买得起小车,真到买车的时候是没想到幸福来得太突然”,可见,村民们的“旅游饭”吃得热火朝天。

二、物质文明反哺精神文明,王下村民飞扬精气神

2022年,王下乡共计为全乡4个行政村发放约154万元的集体经济分红,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现集体经济分红制。王下村民热情高涨,以各种形式自发参与到旅游服务产业链中,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表演歌舞,到村里的民宿、餐厅、种植基地务工就业,村民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力量,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精气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跃升。

为弘扬悠久的黎族文化,2021年,浪论村黎族歌舞队应运而生,20多位村民自发加入这支黎乡民间文艺“轻骑兵”。此后,一场场迎接游客的乡村文艺晚会火热开场,歌舞队的黎族姑娘,身穿黎族传统服饰,笑靥如花,翩翩起舞,特色视觉盛宴来袭。游客和村民一起围在广场,唱黎族民歌,跳起竹竿舞,欢笑声此起彼伏。同年11月,由海南省教育厅、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品的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正式上印,电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海南十五年如一日的教育移民这项扶贫工作给贫困黎寨带来的巨大变迁,给偏僻地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转折以及海南黎族同胞“信守诺言”的核心价值观。

22年3月,“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妇女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在王下乡浪论村启动,这一由县里主办的活动面向少数民族乡村妇女,围绕影视赏析、身心健康、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七大主题,提升乡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助力海南乡村振兴。“黎花知音”还通过培训互动了解农村妇女的诉求,并向当地政府反映。参与学习的村民张红说:“用心感悟、主动交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的农家新女性,未来能够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同年8月,在海南省“能力提升建设年”乡村振兴亮点展示擂台赛中,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以王下乡为题材,讲述王下乡如何念好“发展经”,答好“赶考卷”,开出“文旅花”的故事,夺得擂台赛第一名。

随着技能不断提升,歌舞队姐妹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守望黎山》《犁田插秧舞》《黎家织锦舞》等多个曲目,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黎族生活和文化,感恩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是创作出黎歌《共产党最最好》,用质朴而真诚的情感表达对党的感谢和热爱,歌颂在自贸港大背景下海南百姓的“三多三好”,更是走向了山外的广阔舞台——2023年4月,她们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惊艳国内外嘉宾。“出门有车坐,住的是平房……感谢咱们共产党。”一首大合唱《唱支黎歌给党听》唱出了村民的心声,也把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近年来,王下乡以建设“黎花里”项目为抓手,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自2022年9月,昌江山海互通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王下群众的生活理念也开始和山外面同步了。当村民切身感受到经济发展给自家带来的改变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重新激发出来,甚至在争创小康生活上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比、学、赶、超”劲头,生活底气也更足了。

三、推动乡村振兴样板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

王下乡打造“中国第一黎乡”,其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底蕴深厚、富有创造力的乡村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文化为魂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注重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以此为基础,王下乡持续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县委、县政府通过党建联建引进科教机构培育种苗、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利用橡胶林、槟榔林等套种20万株草豆蔻,引导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发动和扶持村民学习黎族歌舞、服务技能,从农民向演员、服务员、民宿管家和导游等角色转变。

为推动“第一黎乡”工作持续稳固发展,昌江成立打造王下乡乡村振兴样板工作专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统筹解决乡村振兴样板打造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高位统筹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样板建设进入快车道,向下一个目标“打造海南乡村振兴的样板”冲刺。

昌江成功将王下乡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的实践表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必须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让农民“富口袋”,又让农民“富脑袋”,做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如今,王下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大山深处黎族村民们精气神方面的变化,正是昌江阔步走上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动写照,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的精彩演绎,王下乡的经验可学可悟可借鉴,更是以实践表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在农村全面实现。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