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前事迹
钱前,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农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通过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专家。

钱前,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农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通过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专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二等奖(排名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奖,求是基金集体奖,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集体奖等;获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50余项;主持育成品种20个(8个国审),在南方稻区推广应用。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等学术荣誉,领衔团队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21年获批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个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南繁永远是他最深刻的记忆。在南繁工作中,钱前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精神。198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就开始了第一次南繁工作,当时交通不便,路途漫长且艰辛,而且还要管理大片农田,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比较艰苦,但他依然坚持下去,在南繁一呆就是半年。长时间火车、汽车的颠簸还在其次,种子、农具,几十斤的箱子好几个,一路肩背手拎带到海南。半年的南繁工作做下来,他深刻的体会到了南繁的不易,但为了能在海南加一代,能尽快推进科研工作的进展,这条南繁路他一走就是四十年。他经常说:“农业科学是实践科学,光坐在实验室是做不好农业科研的”,他如是说也如是做,这句话成为了他和团队成员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在田间地头开展研究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与时间赛跑,白天田间观察,晚上实验室做实验,只为早日出成果。

星光不负赶路人,他带领着团队率先利用遗传诱变获得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材料与突变体库,发掘了近5万份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材料,包括7大类、39个亚类共2386份水稻遗传材料,并建立了4000余份高产、优质、高抗水稻分子育种的亲本资源库;构建了国际上第一套籼稻背景的近等基因系、第一个育性稳定适于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粳稻新材料,均被广泛应用;创制了“小薇”系列超矮秆水稻材料,具有类似拟南芥的生长周期短、生长空间小、适于室内培养等特点,为水稻遗传分析及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新模式材料;构建了粳稻/籼稻等永久遗传群体,成为水稻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为我国水稻全基因组测序提供了籼稻模式材料;主编《水稻遗传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系统总结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许智宏院士等鉴定认为是我国水稻遗传学领域的系统性、标志性成果,对提升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分离鉴定了调控水稻复杂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96个,为高产、优质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解析了美国稻长粒GL7基因协同调控水稻粒长和品质的遗传学基础和分子机制,为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种质资源。利用优异地方品种“宝大粒”发掘出增加产量基因GS2,为超级稻品种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材料。利用这些优异的遗传材料开展相关研究,为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做出了应有贡献,先后发表SCI论文343篇,其中在Nat Genet、Nat Commun、Nat Plant、PNAS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论文148篇;论文总引用29326次,其中SCI引用21938次,国内刊物主要论文CNKI引用7300余次;获发明专利和新品种权50余项;主持育成品种20个(8个国审),在浙、湘、赣、桂等南方稻区推广应用。与李家洋院士合作解析了控制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MOC1和IPA1的功能,相关成果得到Nat Rev Genet、Nat Biotechnol、Nat Genet、ScienceNow 等的专文评述,先后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次)和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针对我国水稻生产的重大需求,率先提出并实践品种分子设计的理念。2003年提出了“水稻基因设计育种将成为第三次水稻育种突破口”的新观点。从技术与应用的层面,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对超级杂交稻产量、稻米淀粉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主效基因,阐明了其调控的分子机理,为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与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编《水稻基因设计育种》系统介绍了水稻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阐述了水稻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分子育种的最新进展和基因设计育种的展望。在长期的育种实践和理论思考基础上,与李家洋院士等共同提出了理想株型与籼-粳杂种优势相结合的未来超级杂交稻分子设计模型,为水稻生产的第三次产量飞跃提供了指导性思路,并率先用于分子设计育种实践。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粳稻中28个控制稻米品质的优异等位基因导入到食用品质较差的超高产籼稻品种“特青”中,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同时也建立了高效、精准、定向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技术与平台。分子设计选育的粳质籼型杂交稻“广两优7203”获国家品种审定,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2)。

通过30余年在重要种质资源创新性挖掘及遗传群体构建的不懈努力,钱前带领团队为我国水稻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水稻分子育种与超级稻高产育种等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为阐明水稻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做出了创新性的重要贡献并且在育种上得到实际应用,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协助组织了全国超级稻理想株型分子育种协作网,将这些遗传资源材料分发给100余家单位开展研究,有关基因已成为我国水稻分子育种的重要元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主流学术期刊上,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贡献了力量。

党中央确立南繁硅谷战略后,钱前义无反顾的投身南繁硅谷和国家实验室建设,担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跨学科的成立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跨部门的研究团队在三亚崖州湾建立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已入圃保存13900余份野生稻种质资源,并希望能把这个圃建成全球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最多的资源圃,充分利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的种质资源,开展野生稻中优异基因的鉴定利用,发掘出抗病虫、 耐高低温和耐盐碱等突破性资源,解析其分子机理,为加快水稻品种创新和解决水稻关键生产问题提供新的契机,打造出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挖掘和创新的立体利用体系,为农业核心种源创新创制奠定基础。

钱前的成果不仅来自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来自于他的信念和追求。他始终坚信农业科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南繁,在很多老南繁人口中还有一个别称叫“难烦”,但钱前却说:“不怕难,不嫌烦,吃得下苦,静得下心,这才是真正的南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事,做成事”。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最好诠释。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更来自于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南繁硅谷的科研事业,必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