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季度海南好人|袁金华:49年坚守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
发表时间:2024-03-07 来源:海南文明网

一言一行诠释着善心,一点一滴汇聚着感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传播正能量,今年,海南省委文明办持续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发布力度,广泛动员,层层推,层层选,开展好“海南好人”的选树工作。

根据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经择优推荐、审核评议、综合评定,10名同志入选2024年一季度“海南好人”名单。现陆续推出他们的事迹报道。

袁金华,1952年8月出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一位老人。自20岁起,他对海南本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对本土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收集、保护、整理和研究。历经18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他成功地建成了白沙河谷博物馆。经过13年的辛勤耕耘,今天的白沙河谷本土乐园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本土文化的重镇。

不畏艰苦,翻山越岭寻宝物

乐东黎族自治县是黎族在海南省的聚居区之一。1972年,20岁的袁金华高中毕业后回乡做乡村代课教师,接触到大量的黎族生产和生活用品,因此爱上黎族文化。1980年,袁金华调到乐东县邮电局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乐在其中、寻找宝物。2004年8月的一场台风过后,乐东县万冲镇的一个黎族村寨发生山体滑坡,7面青铜蛙锣得以重见天日。袁金华得知后,毫不犹豫找了辆三轮车直奔黎寨而去,车行至半路,发现暴雨冲断了通往村寨的水泥桥。袁金华不想与难得一见的青铜蛙锣失之交臂,脱下衣服就往对岸游去,却不想被卷进漩涡无法脱身。上游突然飘来了一根浮木,才得以脱险。上岸后,他顾不上全身湿漉漉,步行走进黎寨,黎族同胞被他对黎族文化的热爱所感动,将7面青铜蛙锣都卖给了他。

“现在想起来很庆幸,一定是黎族先贤冥冥中救了我。”每忆此事,袁金华都感慨“但行善举,必有福报”。

散尽千金,克己奉公守文物

1989年5月,在白沙河出海口附近,村民意外挖出了8件物品。获悉消息后,袁金华立即驱车前往与村民商议购买事宜,因资金不足,袁金华交付押金后就地掩埋,一埋就是17年。最后,袁金华咬牙从亲戚朋友处借得18万元,才如愿收藏。

袁金华一生节俭,舍不得吃穿,睡不足1米宽的陋床。但他却耗资18万元买石头,投资200多万元为“老物件”盖了两栋楼房,取名为白沙河谷博物馆。最困难的时候,他负债高达600多万元,可谓不疯魔不成活。

2012年,白沙河谷博物馆的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后广为人知。立在白沙河谷入口处的石柱,背后是袁金华不惜重金收藏本土文物的感人故事。正是他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也使得白沙河谷博物馆成为一处文化瑰宝。

敬职乐业,四十九年如一日

如今,位于佛罗镇白沙河入海口的白沙河谷博物馆已发展成占地25亩的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园内现有黎族文化馆、汉族文化馆,展示黎、苗、汉文物8000多件,其中黎锦、陶器、蛙锣、战国青铜绳纹鼓、战国青铜鼎等珍贵文物最为典型,纸质古籍、图书几万册。园内还种植黄花梨及珍贵树木三百多棵。

2016年2月14日,袁金华成立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遗产学会”,将热爱本土文化的人团结在白沙河谷,使琼南尤其是乐东的文化研究和传承有了组织。同时,他组织人员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整理、拍照、解读,编辑《聚焦白沙河谷》《白沙河谷博物馆》(图集一、图集二)三本书,讲述海南先民的变迁史、生存史、发展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本土文化内涵的深厚与辉煌。

择一事,终一生。袁金华倾尽毕生精力,不仅实现了守护海南本土文化的初衷,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海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王梦璇)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