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海南“渔婆港”访“渔婆”
发表时间:2018-10-25 来源:新华社

凌晨四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渔港南司码头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戴斗笠的女人们在堆满鱼货的篓筐间穿梭往来,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这些在当地被称为“渔婆”的女人是清晨码头上的“主角”。

    “大海承载男人的光荣与梦想,码头记录女人的辛勤和汗水。”儋州本土文史研究专家谢有造说,白马井的码头上清一色都是戴着斗笠劳作的女人,“渔婆港”之名由此传开。

    白马井镇长陈正祥介绍,“渔婆港”有一套独特的交易程序,男人们捕鱼归来,用甲板极宽的木船将渔获运至码头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剩下收货、搬运、买卖等全部流程都由“渔婆”独自完成。这样的分工已流传几百年。

    “男人们出海一个月才回来一趟,风险大,责任重,做妻子的应该体贴丈夫。”46岁的“渔婆”许荣菊经常半夜下船起鱼,有时候凌晨一两点,风雨无阻。

    码头上的“渔婆”也分不同工种,通过她们所戴斗笠的形状就能分辨。尖帽顶的是挑担苦力,在码头上又叫“村婆”;圆帽顶的负责接洽渔船分派发货被称为“船头”;元宝形帽顶的则是联络收购的老板娘叫“贩头”。

    65岁的蔡玉平做“贩头”已30余年,她每天都要骑车去南司码头买卖各种海产品,多年码头上的“历练”让这位“高龄渔婆”依然腿脚麻利、思维敏捷。

    “‘渔婆’这个行当要随时代起伏看准市场,踏实做事才能坚持下来。”蔡玉平说,这个生计考验头脑和体力,除了搬运鱼货、打包海鲜、装货上车等体力活外,更有杀价交易、联络人脉等智力比拼。

    2016年蔡玉平的儿子王俊峰将“白马井渔婆”注册成商标,通过实体店和网络销售精美的干鲜鱼货。王俊锋说:“开店的初衷源于母亲,想通过这个品牌传播‘渔婆’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民母亲的辛劳。”

    儿子的生意越做越好,蔡玉平却仍坚守岗位,每天凌晨准时出现在南司码头。她的“生意经”不曾改变:“家里出的货,我要亲自挑选,保证品质。”

    “13岁我就走出家门,靠一根扁担挑运咸鱼谋生。”54岁的“渔婆”吴锦菊感慨地说,凭借多年积累的资金,2006年她创办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销售、食品冷冻为一体的创华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开办后,丈夫负责推广销售,吴锦菊则负责原料采购。凭借多年做“渔婆”的经验,她采购的海产品质上乘,迅速打开市场。“现在每年生产期有7个月,海产品年产量6000吨,产值超过5000万。”吴锦菊介绍,她的产品销往国内外各地,包括韩国等国际市场。

    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吴锦菊通过返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帮助当地贫困户177户838人走上脱贫致富路。此外,她还筹建制冰厂,造3艘大渔船赴远海生产。

    如今,“渔婆”已成为儋州的名片,渔港则为“渔婆”提供更大的舞台。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白马井渔港升级除新建码头泊位外,还配套仓储、冷库、冰厂、水产品交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加油站等设施,将成为集商品展示、交易、大宗货物集散、运输中转、社会化仓储、配送、水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渔港。(记者 严钰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