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风尚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光影岁月 大美海南
发表时间:2018-10-8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蓝调海之恋》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在三亚相聚并遇上爱情的故事。

1.jpg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2.jpg

陈冲(右)在《海外赤子》中饰演老华侨的女儿黄思华。

3.jpg

海南本土电影《阿婆的槟榔》,用白描的手法、诗意的风格描绘了海南市井风情和黎族文化。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编者按

  如歌岁月,光影流年。10月1日,“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岛专题影展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主办方将通过海南电影进院线、进广场、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进荧屏等“七进”方式,在全省19个市县(区)放映海南主题或在海南取景拍摄的电影、纪录片以及科教片。

  据了解,此次展播的30部影片和纪录片中,既有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红色娘子军》《海外赤子》,又有近年我省参与拍摄制作并斩获多个奖项的新片《老阿姨》《阿婆的槟榔》《旋风女足》,还有近期热映的纪录片《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等。

  本期《海南周刊》特别聚焦拥有海南“血缘”的影片,为您讲述它们与海南的故事。

  海南风光旖旎,四季如春,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摄影棚”,成就了许多中外影视佳作。在人类影像史上,不光有大量的“海南元素”,更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南制造”。“海南元素”和“海南制造”,让海南成为影视创作的一片热土。

  “红色海南”一枝独秀

  新中国成立后,《大战海南岛》拉开了海南影视创作的序幕。这部时长38分钟的纪录片以解放海南岛为创作题材,反映了琼崖纵队和渡海野战军两支部队的兄弟情谊,以及海上激战的动人场景。这似乎预示着革命历史将成为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海南影视创作的主要对象,而这正好和整个国家的影视创作趋向保持高度一致。

  拍摄海岛风光,讲述海南人的抗争故事,构成了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海南影片的主要内容。《红色娘子军》(1961年)、《南海潮》(1962年)、《海霞》(1975年)之反恶霸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南岛风云》(1955年)、《椰林曲》(1957年)、《西沙儿女》(1976年)之抗日战争,《碧海丹心》(1962年)之解放海南岛战役等,至今都是老电影中的佼佼者,成为海南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见证。而摄制于1992年的《白沙恨》则可谓是“红色海南”的自然延续。

  在众多影片中,《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海南题材电影。这部影片由谢晋执导,王心刚、祝希娟等主演,先后荣获了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并被评为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之一。《红色娘子军》不光刻画了党代表洪常青、从奴隶到战士的吴琼花等正面革命者形象,还塑造了反面典型人物南霸天,让人印象深刻。电影加上后来的京剧、芭蕾舞剧,使得《红色娘子军》火遍全国,成为海南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据当时的剧组工作人员回忆,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与南霸天的扮演者陈强第一次见面时,就主动要求和他在戏外也建立“敌对关系”,以利于融入角色,陈强欣然同意。所以,在拍摄期间,二人即使不拍戏,见面时也总要“制造”一些冲突。在陵水拍摄群众批斗南霸天这场戏时,面对着众多围观群众,为了营造真实效果,导演谢晋即兴“煽动”群众“打倒南霸天”,结果,很多观众真的怒气冲冲地上去对南霸天拳打脚踢,打得他鼻青脸肿。为了达到这一逼真效果,陈强付出了很大代价——因伤势严重不得不在病床上躺了好几天。

  作为实力派演员,在《红色娘子军》里饰演洪常青的王心刚曾被称为“银幕第一帅”,以至于有“女看王晓棠,男看王心刚”的说法。2005年,时逢中国电影诞生100年,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海南三亚举行。当时,已经73岁高龄的王心刚受邀出席电影节,这位曾让海南红遍全国的传奇人物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在电影节上,王心刚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并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荣誉称号。

  2012年,海南·琼中“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高峰论坛”暨“十大华语电影颁奖典礼”在琼中举办,在《红色娘子军》中凭借精彩演出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祝希娟受邀出席。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再次来到当年自己拍戏的地方,故地重游、寻访故人,不禁感慨万千。

  1962年,著名演员田华到三亚大东海参与拍摄《碧海丹心》。在拍摄过程中,田华专门向三亚姑娘阿娇和阿娣学习游泳和划船,彼此结下深厚情谊。2001年底,中国电影基金会在海南召开年会时,田华在海南媒体的帮助下,与阿娇、阿娣取得了联系,她们在三亚重聚的场面分外感人。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开放海南”引人瞩目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通过影像来展示开放的海南形象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影视的总体风格和类型特征。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这首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深情演唱的歌曲,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将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它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海南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海外赤子》的主题曲。

  由秦怡、陈冲等主演,拍摄于海南万宁兴隆农场的《海外赤子》表现了归国华侨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故事。影片将时代的转换和人物的性格、命运紧紧结合起来,同时还利用音乐以及主题歌,表现了海外侨胞的感情波澜和赤子衷肠,将华侨儿女的心声尽情展现出来,极富感染力。影片中,陈冲饰演的老华侨女儿黄思华,登上舞台纵情演唱《我爱你,中国》,这是时代的投影,更是改革开放的先声。

  在知青成为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后,有诸多电影作品对这一题材予以展现。在这方面,海南电影也有佳作呈现,1984年上映的《南方的岸》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影片。影片中,易杰、暮珍与阿威开了一个“老知青粥粉铺”,生意兴隆。但是,易杰总是情牵着海南岛那片橡胶林。小铺子里的顾客南来北往,时时传递着新生活的信息。海南橡胶连的老连长路过这里,讲述了农场的发展规划、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当年易杰他们救活的橡胶树……老连长的话在这几个海南老知青心中泛起了波澜,他们最终决定重返海南,去寻找“南方的岸”……作为知青题材,自然不可避免会有浓浓的怀旧感,但是这种怀旧感正好是建构在新的历史时代基础上的。

  1986年上映的《椰城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海南故事。影片中,在父母去世后,陆迪为了照顾双目失明但有演唱天赋的弟弟小可,从省艺术学院声乐系退学,当了一名汽车司机。小可不愿拖累姐姐,更不愿意在同情和怜悯中生活,选择投海自尽,后被阿成等人所救。后来,小可加入义演队伍,并动情地演唱了一曲《生命的蜡烛》,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陆迪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这部将亲情、爱情以及友情交叉融合体现的电影,很好地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南形象和椰城精神,那就是感恩、包容、奋进。

  《南方的岸》《椰城故事》的成功使得“海南元素”得到人们的极大认同,迅速在海内外掀起一股“海南旋风”,从此以后,海南“天然摄影棚”的称号不胫而走,每年来海南拍摄取景的影视剧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开放海南”的形象认知。

  有不少电影因为海南美轮美奂的风光而名声大振,更有不少影人在海南起步,进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影坛巨星。比如,1975年在海南拍摄的《南海风云》中,唐国强担任男主角于化龙,这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此后,他开始了数十年辉煌的影视生涯。2011年,唐国强被聘为“海南旅游文化形象大使”。谭小燕是海南本土诞生的影人。她先在《南方的岸》《椰城故事》扮演相关角色,后来在第一代海岩剧《便衣警察》扮演女一号施肖萌,获得众多好评和人气。

  21世纪:

  “多彩海南”完美绽放

  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业迅猛发展。一方面,电影票房年年攀升,2017年达到559亿元人民币,2018年有望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从先前的“亿元俱乐部”走向当下的“十亿元俱乐部”,电影精品力作、高票房作品也不断出现。在这种大环境下,海南电影也得到迅猛发展,它们的完美绽放共同打造了“多彩海南”。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不少影视作品在海南取景拍摄,新世纪更是形成了一股风潮,使得多彩海南完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一声叹息》《冲出亚马逊》《私人订制》《蓝色矢车菊》《毕业那年》《101次求婚》《非诚勿扰》等均在海南取景拍摄。

  《冲出亚马逊》(2002年)是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现代军事动作片,曾经荣获第8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亚马逊是南美洲一条古老的河流,周围原始森林密布,给大众以强烈的神秘感。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冲出亚马逊》摄制组没有到亚马逊流域进行相关拍摄,后来经过多次踩点调研,将该片外景地定在海南尖峰岭原始森林(乐东境内)。

  此外,不少海外大片也选择海南作为取景地,这些影片的火爆进一步提升了海南美景的知名度。比如,今年暑期上映的《巨齿鲨》就是其中的代表。巨齿鲨“误闯”热闹海滩引发上千名游客逃生的场景是《巨齿鲨》的亮点之一。在长达6分钟的镜头中,屹立于海面上的108米南海观音像雄伟壮观;在热带滨海海湾,上千名游客尽情地游泳、冲浪,体验香蕉船、摩托艇等海上娱乐活动,新人乘着游艇出海举行海上婚礼,椰风海韵、礁石各异、高楼林立的城市滨海景观引人向往。中外科学家团队为了防止巨齿鲨对游客造成危害,在海上开展了一场惊险刺激的“人鲨大战”……

  《巨齿鲨》导演乔·德特杜巴曾表示,三亚是中国的著名旅游城市,很多美国人对这个地方可能不太熟悉,在此取景能增加新鲜感,也会让中国观众有亲切感。

  在“多彩海南”完美绽放的推动下,海南本土电影创作也收获多多。这些影片中,既有反映海南典型人物的《记者甘远志》《最后的讲座》,也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片《一个人的派出所》《旋风女队》;既有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指尖太阳》《请把你的窗户打开》,也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青槟榔之味》《黎歌》《阿婆的槟榔》;既有反映西藏极地探险生活的《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也有玄幻大片《轩辕剑传奇》等。这些作品一方面集中展示了海南本土电影创作的整体实力,使得海南电影创作无可争议地融入中国电影版图,另一方面又给大众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美海南。

  在众多海南电影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以海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比如《阿婆的槟榔》用白描的手法、诗意的风格并穿插了原生态的黎族民歌,在旖旎的海岛风情里讲述了黎族阿婆面对命运时的纠结、无奈和抗争,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岛内文化和岛外文化的碰撞及融合。影片在发人深思的故事背后直指人性,于淡淡叙说中彰显了生命的厚重。

  三亚的美丽和浪漫是很多电影表达的重要内容。比如《蓝调海之恋》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在一个美丽的季节相聚三亚,遇上爱情的故事。该作品的大量场景拍摄于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中的兰花谷等三亚多个景区,以海、陆、空的拍摄方式将旖旎多彩的三亚美丽风光融入剧情,给观众呈现了迷人的海岸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此外,其他民俗、民族风格明显的少数民族市县也成为海南电影呈现的重要对象。

  海南影视展现的是海南风情、海南习俗以及海南精神和气度。从“海南元素”逐步走向“海南制造”,海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呈现在大众面前,它一方面体现了海南不仅是“天然摄影棚”,更是电影创作的热土,另一方面记录、保留、传播了“多彩海南”的美丽形象,在当下乃至今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