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这位“傻”博导 14年扎根海南橡胶基地
发表时间:2018-11-20 来源:南国都市报

0.jpg

唐朝荣在橡胶林工作

1.jpg

唐朝荣在实验室工作

“留在北京中科院?”“到国外大学深造?”“去海南农村工作?”2004年,唐朝荣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面临人生抉择。
  他做出惊人决定:放弃前两者,选择后者。

  唐朝荣一头扎进偏居于海南农村的橡胶所。14年来,他艰苦创业、潜心科研,默默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做贡献。

  凭借一股“傻劲儿”,他从不识橡胶树的“门外汉”,变为我国天然橡胶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研究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国家杰青)资助项目名单,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朝荣的“产胶生物学”项目赫然在列,实现了海南省国家杰青“零”的突破。

  放弃优渥工作机会

  到海南农村搞橡胶科研

  2004年,31岁的唐朝荣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作为踏实肯干的年轻博士后,他有着诸多选择,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等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唐朝荣却舍弃了诱人的工作机会,选择到海南研究天然橡胶。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唐朝荣是名副其实的“橡胶盲”,他当时甚至连橡胶树都没有见过。

  “放弃发达地区优渥的工作,去经济欠发达的海南农村,研究自己陌生的领域,傻啊!”周围的人或质疑,或关切。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因为他心中怀着一个“橡胶梦”——

  2000年前后,我国天然橡胶的应用技术研究遇到瓶颈,橡胶单产徘徊不前、进口依赖度大,亟需在产胶生物学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大幅提高橡胶单产、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唐朝荣想为此做点什么。

  2004年9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领导的多次邀请下,他携妻子戚继艳来到地处海南儋州宝岛新村的橡胶研究所。

  从零开始艰苦创业

  20平方米实验室连器材也没

  儋州市宝岛新村,这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地理坐标。唐朝荣来到后发现,研究所不仅地理位置偏僻,科研条件的艰苦同样让人始料未及。

  当时,在人员上,整个团队,包括他和妻子戚继艳在内,仅3人,且3人都是橡胶树产胶机理研究的“门外汉”;硬件上,仅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连最简单的实验台、试管架等基本器材也没有。

  困难面前,唐朝荣开动脑筋,主动作为。面对宝贵的有限启动经费,他带领成员画好图纸,请当地的铁匠、木匠帮忙打造实验台、试管架和晾干架等基本实验器材。购买实验药品,唐朝荣也亲力亲为。为了节省经费,他甚至十块八块的同供货商讨价还价。

  对于唐朝荣来说,让他最头疼的是大家对橡胶研究都是零起点,且当时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天然橡胶基础科研的整体水平较低,可参考学习的文献不多。唐朝荣只能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唐朝荣找来大量文献自学。一些早期的橡胶树产胶生理学文献是用法语发表的,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抱着双语字典逐个词“啃”。

  早出晚归踏遍胶林

  被蚊虫叮被施肥坑“咬”

  在钻研理论的同时,唐朝荣更注重实践。14年来,他几乎踏遍实验基地胶林的每个角落。

  研究所距离橡胶林10多公里,最初条件艰苦,他每天坐着村民的三轮车,颠簸30多分钟到达橡胶林。海南天气炎热,蚊虫众多,他每次去橡胶林,总是带着一身“包”回来。

  橡胶树产胶喜好相对低温环境,晚上产胶更旺,唐朝荣常常凌晨四五点钟就到橡胶林。观察、采样、涂药……有几次,唐朝荣着迷于工作,一不小心掉进了施肥坑。他从坑里爬出来,带着满身的泥巴和刮伤继续工作。

  结束了胶林的工作,他还要马不停蹄地开展实验。有些实验需要24小时不间断观察,他便通宵达旦守在实验台前,记录数据、总结规律。

  就这样,唐朝荣带领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建设、研究方向设置和实验工作的开展。

  扛住艰苦耐住寂寞

  带着笨重液氮罐赴云南取样

  都说科研工作艰苦,要耐得住寂寞。唐朝荣不怕艰苦,却难免寂寞。初期,因研究所地处偏僻,一些非常简单的检测业务在这里也变得异常困难。

  当实验失败、研究陷入“死胡同”时,他无人可商量、可请教。每当此时,一个念头会闪现——“离开海南,去更广阔的天地”。然而,想想天然橡胶研究领域有那么多有趣的科学问题等待去回答,想想天然橡胶产业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唐朝荣立即叫停闪过的念头。他咬咬牙,重新开始做实验、找突破。

  当得知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有一株超高产的橡胶树,唐朝荣立即带队前往。为了更好地保存乳胶样本,当时,国际上通用液氮罐。早些年航空管制液氮罐,他们只能租汽车去云南。旅途的艰苦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记忆犹新。“云南山路漫长、狭窄、颠簸,路上险象环生,常常晕车、呕吐,唐老师作为领队不辞劳苦,采样时大家也轮流去提笨重的液氮罐。”实验室成员阳江华回忆。

  在多次携带液氮罐去云南采样后,唐朝荣摸索出新的采样方法,摆脱了对液氮罐的依赖。如今,他的“改良橡胶树胶乳RNA提取方法”被国内外同行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

  驰而不息延续梦想

  带领学生壮大我国橡胶事业

  2005年,在唐朝荣的争取下,中科院研究生阳江华来到海南,加入实验室。“我之前从未见过橡胶树,是唐老师让我接触到这个领域。”湖南籍的阳江华说。

  从此,实验室的成员不断增加。作为海南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兼职导师,2009年至今,唐朝荣已培养或共同培养研究生25名,部分学生成为天然橡胶领域的优秀科研人才。

  “唐老师对科研精益求精,他言传身教,让我们快速成长。”唐朝荣的学生、现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的朱晋恒说,唐老师教给他很多实战本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让他终身受益。“我打算读完博士出国深造,之后再回海南,与唐老师开展一个新的天然橡胶课题研究。”

  如今,在海南大学的支持下,唐朝荣正在组建“天然橡胶科技创新中心”。他计划用3-5年时间,将创新中心建成拥有20名正式员工、100多个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橡胶林一亩干胶产量只有80公斤左右,理论预测值却高达700-800公斤。我们希望通过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大幅提高我国橡胶单产,减少甚至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唐朝荣说,自己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记者 黄婷/文 图片由唐朝荣提供)

相关新闻
海南大学:缤纷社团点亮精彩校园

11月18日下午六时许,清脆的笛声、悠远的箫音在海南大学城西校区响起,十多把吉他共奏一曲思乡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