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先锋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
发表时间:2018-11-21 来源:三亚日报

0.jpg

干净整洁的街道

1.jpg

分类摆放的垃圾箱随处可见


■编者按

  “共建文明城市,共享美好家园。”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厦门市积累的经验做法可供三亚从中学习借鉴。如何从细处着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如何通过文明创建擦亮城市底色……近日,三亚派出记者前往厦门走访了解这些经验做法,以期通过相关报道助力三亚创文工作。

  在大学城路边,一位骑单车的年轻人在垃圾箱边停下车,把垃圾扔进箱内,继续前行。普通无奇的垃圾箱上印着两行字“垃圾分类事虽小 变废为宝价更高”。在厦门,这样的温馨提示出现在很多垃圾箱上。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垃圾分类不只是停留在这些提示中,而是真真切切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厦门学会垃圾分类”

  演武社区附近除了居民住宅以外,还分布着包括餐饮、甜点等各种店铺。这里的巷子有宽有窄,但看起来都很干净整洁。三亚日报记者在社区内的路边看到摆放着一排垃圾箱,比较特别的是它们分为蓝绿红黄四种颜色,上面分别标记着“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旁边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上详细列出了垃圾分类标准,例如可回收物包括玻璃瓶、塑料瓶、废纸等,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果皮、茶叶渣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油漆桶、废灯管等,其他垃圾包括烟头、一次性餐具等。

  在厦门的大街小巷,这样的设施并不鲜见,在演武小学附近、在成功大道等地,三亚日报记者都看到分类摆放的垃圾箱。

  “来厦门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垃圾分类。”Ann几个月前从三亚来厦门的一家外企工作。她说,垃圾分类非常细,像果皮、废纸要分开放,一开始自己也不太习惯,后来渐渐习惯了。自己住的小区和工作周边区域都非常干净。

  群众齐参与

  在华侨大学念书的楼同学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学校的宿舍楼下设有大型垃圾分类桶,校区内所有垃圾箱已更换为4格垃圾桶,分别为厨余、可回收、有害、其他4类垃圾,学校还会举办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

  楼同学来自厦门。她介绍,社区内垃圾分类,由小区物业免费发放垃圾袋,楼下同样设有4个不同种类垃圾桶。小区物业有专门聘请垃圾分类监督员,会定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很多人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对于垃圾分类也有推动作用。”在厦门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小区的一件事,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有的人还没形成习惯,一次忘了分类就把各种垃圾一起放垃圾桶。小区有一位热心志愿服务的老人看到后,主动帮对方将垃圾分好类。老人的举动让对方很汗颜,此后每次都会自觉做好分类。

  如何形成良好习惯

  在演武大桥附近的一条地下通道,墙上印着“遵守八不规范,做文明公民”:言谈举止不粗俗、安全出行不违规、垃圾分类不落地……垃圾分类事虽小,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也并非易事。

  随着厦门市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切身感受到这项工作对生活环境带来的改善。对于厦门取得的成效,一位当地的媒体同行分析,一方面是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另一方面是及时完善的垃圾清运配套措施。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制建设的推动作用,“促使人们更快形成良好习惯。”

  去年9月10日起,《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所在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动员小区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督促小区保洁人员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随意倾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罚款;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记者手记

  同样是滨海城市,厦门和三亚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与此同时,作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城市,厦门在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积累诸多经验做法,值得正在创文征程上的三亚学习。

  到了厦门以后,干净整洁的道路、有序礼让的交通秩序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在采访过程中,当地通过立法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不止于《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去年10月1日起,全国首部社会文明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规定》将九项不文明行为列入重点治理清单,其中就包括“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占道经营”、“携带犬只户外活动违规”等,以此推动社会文明的提升。三亚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是《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是出于生态环保的原因,与厦门通过立法推动社会文明提升,可谓具有相似的思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