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社会文明大行动
海南:和衷共济谋幸福 团结奋进奔小康
发表时间:2018-12-14 来源:海南日报

我省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各族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和衷共济谋幸福 团结奋进奔小康

1.jpg

海南舞蹈诗《黎族家园》北京展演剧照 (海口市演艺有限公司供图)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还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黎族、苗族、回族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5.74万,占全省总人口910.41万的18.2%,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在全国排在前十位。我省民族地区陆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7.5%。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民族地区与全省一样,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各族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进奔小康。全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工程;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各类各级教育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40年前,一个个百业待兴的小县城;40年后,一个个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之城。可以说,进入新时代,海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海南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昂首阔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jpg

二○一八年“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典礼活动上的表演。武威 摄

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巩固发展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海南少数民族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尚未解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大跨越。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从全局和战略来部署和推动。为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每年的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五指山、陵水、乐东、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都在举办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海南不断改革创新,一步一步地把“三月三” 这个当地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提升为全省性重要文化活动,打造成符合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节庆新品牌。

  这是民族团结的一个生动体现。我省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庆活动所在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采取新闻报道、政策宣讲、领导专访、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广泛宣传“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今年2月,海南省出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吹响“十三五”时期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冲锋号。这项规划对海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事业发展部署了十项重点任务,即大力推动经济和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特色保护工作,创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建设,全力促进对外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

4.jpg

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的黎族阿婆在展示织锦技艺。袁琛 摄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出入更便捷了,生活更舒适了,在家门口也可以向全国各地销售土特产了——这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我省重点加强民族地区的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五网”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等重点工程,建成一大批支撑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我省积极做好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优先安排立项,完善民族地区交通网络,提升民族地区公路等级和密度,及时开展民族地区县乡公路、农村公路改造。环岛高铁全线贯通,三亚绕城高速公路、中线高速公路海口至琼中段、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白沙快速出口路、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动工开建,田字型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全省将很快实现“县县通高速”; 2015年-2016年,投资4.28亿元,硬化民族村庄道路660.5公里,实现民族村庄道路硬板化“村村通”,在全国率先完成民族地区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一条条水泥路不断向广大黎村苗寨延伸,百姓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尘”的历史。

  电力保障方面,昌江核电一号机组、东方电厂扩建工程、儋州峨蔓风电场二期、东方四更发电场、东方高排发电场已建成投产,华能东方电厂、乐东西南电厂相继投产运营,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国电海南西南部电厂陆续开工建设,电网主网架建设基本完成,扭转了电力长期短缺的局面。建成东方1-1气田二期、乐东气田,铺设了三亚-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管道,城市天然气管网不断完善。

  我省还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强水利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努力解决民族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大广坝二期水利枢纽竣工投产,扩建三亚大隆水库、琼中红岭水库、陵水小妹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成了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县河段防洪工程。

3.jpg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通过发展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朱德权 秦海灵 摄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

  弹指40年,百业待兴的海南民族地区变身为富强文明美丽的勃兴之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聚焦民族群众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紧盯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大力推进医疗、教育、安居、环境等民生建设,千方百计让民族群众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让越来越多民族群众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南有5个国定贫困县,其中4个属于民族地区。2017年,全省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8.3万的脱贫任务,全省全年实际脱贫20.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实际脱贫9.93万人,占47.74%。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重点。这几年,海南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 统筹兼顾短期任务和长远发展,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与此同时,我省着眼于长远,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分阶段、有步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脱贫的顽症痼疾,让民族地区的困难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族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我省实施全面改造薄弱中小学校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全省建成24所思源实验学校中,有12所建在民族市县,改善了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条件。从2016年秋季起,免除全省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杂费、住宿费和教材费。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我省加大投入,提高民族市县的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强民族地区的农村卫生事业医疗机构建设。到2017年初,我省民族地区现有80家医院、121家乡镇卫生院、1026个村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3项、省级项目35项;“三月三”、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保亭嬉水节等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我省立足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气候等天然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民生优势,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在加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力求走出一条具有海南民族地区特色的百姓富裕、生态优良、民族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5.jpg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建成后改善了当地落后的教育面貌,图为该校小学生在操场上游戏。苏晓杰 摄

  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我省重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支持省歌舞团、省民族歌舞团、省文化艺术学校建设,发展壮大文艺骨干队伍,鼓励和支持民族民间文艺人才开展文艺创作。

  近年来,我省少数民族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空前活跃。改编新创了数百首民歌,其中,《五指山之歌》《美不过黎家三月三》《我们苗村多么美》《久久不见久久见》等歌曲广为传唱。大型舞蹈音乐和管弦乐《欢乐的黎寨》《快乐的叮咚》《水乡之春》及舞曲《山高水长》《从天山到五指山》《找红军》《椰林欢歌》等作品均由中央和省电视台录制播放。二是精心打造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加大扶持和奖励。

  歌舞诗《达达瑟》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新剧目奖;舞剧《黄道婆》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金奖)、第十二届文华剧目奖;舞蹈诗《黎族故事》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最佳导演奖等11个奖项;歌舞诗《黎族家园》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省歌舞团舞剧《东坡海南》《黄道婆》赴京、津、闽等地巡演广获好评,这些文艺精品的打造,也为海南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为打造文艺精品,造就文艺领军人才,我省对荣获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者给予重奖,《黎族故事》《黎族家园》等剧目均获省委、省政府嘉奖和通报表扬,分别给予200万元的奖励。

  此外,我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对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加大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项目的保护力度,加强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2017年举办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训班,开展民歌、民舞、民服、民文培训,培训全省13个市县的中小学艺术教师、民族文化和技艺传承人、民族民间艺人共计240余名。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展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宣传及推广,全县70所中小学校呈现出“人人会唱民歌、个个能跳民舞”的校园新风貌,为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和传播者打下了基础;

  昌江黎族自治县职业中学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课外技艺培训,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开设黎锦技艺、黎族苗族民歌、黎族乐器等专业,设制三年课程,毕业后获得中专文凭。

  特色产业逐步做优做强

  处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金江农场公司,突出民族特色,成立黎锦联社帮扶基地,大力开展黎族织锦技术,引导困难职工发展传统手工艺,创新的脱贫思路探索出了一条造血扶贫的新路子。公司通过黎族织锦技术培训,已经帮助116户困难家庭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一年来,联社组织销售黎锦作品60多件套,销售总额达40多万元。

  近年来,我省立足民族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文化等特色,结合全域旅游,着力打造热带高效农业、特色林业产业、民族旅游业、特色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在重点扶持民族地区种植热带瓜果菜、热带经济作物的同时,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以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努力拓宽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渠道。

  琼中红毛镇什寒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犹如世外桃源。从前,这里的村民仅靠种植少量水稻,勉强养家糊口。如今,这个“养在深闺”的偏远贫困村,抓住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的机遇,挖掘民俗特色,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进而变身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近年来,海南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乡村游、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推进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支持呀诺达、槟榔谷等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出、民俗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及温泉度假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树立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品牌。

  海南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黎族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大力推动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加持续稳定的脱贫增收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已成为民族地区推进脱贫攻坚、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我省将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五位一体”建设理念有机融合,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建及改建具有黎族苗族风情元素的特色民居,建成一批民族文化博览馆、黎族苗族风情展演场所。

  2014年9月,万宁市文通村、保亭什进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罗帅村等3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3月,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等11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列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通讯员 赵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