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金牌工人”许振超:40年 中国码头工人的脊梁越挺越直
发表时间:2018-12-17 来源:中国文明网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享誉全球。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青岛港工作的。那时的青岛港已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降低了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但即使是这样,我和我的工友们努力干、拼命干,青岛港的年吞吐量增长依然缓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吞吐量也就勉强接近4000万吨。

1976年4月1日,青岛港在六号码头首次开展集装箱业务。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1984年5月,青岛港决定成立青岛港集装箱公司,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展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我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装箱作业经历。

  集装箱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总共不到20人。当时码头正在建设中,砂土倾倒得到处都是。我和工友们阴雨天去上班,自行车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半个轱辘。挣扎着把脚拔出来,鞋子还在泥水里,环境真是异常艰苦。但想到我们是青岛港集装箱装卸运输业务的“创业者”,那种使命感和自豪感,顿时就把烦恼冲得无影无踪。

  创业初期,机械设备还没到,我就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集装箱相关业务技术。一部分技术资料是英文原版,大家都看不懂,我就想了个笨办法,买了本英汉电子小词典,挨个字母、挨个单词对照翻译,居然还真管用!这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设备有了初步的认识。

年轻时候的许振超就喜欢学习钻研。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岛港的集装箱作业场景。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1987年,桥吊终于安装完成并投入生产,开始发挥巨大作用。这一年,公司装卸集装箱超过了8万标准箱,是原始作业方式的4倍。这下,我真切体会到了先进科技的力量有多大、多重要。

  与此同时,整个青岛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仓库、堆场、码头前沿、港区道路等硬件设施,该修的、该拆的、该重建的,几乎同步进行。全港职工一齐上,短短的时间就修成了一条贯穿青岛港各码头的崭新大道。我站在桥吊上放眼望去,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的海港,哪里还有半点陈旧落后老港区的影子?我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岗位上加倍努力,做出我们这一代码头工人应有的作为。

  我对新设备、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很快成了公司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是我并未就此停下钻研技术的脚步。当时,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花了大价钱买来设备,但仍然要受国外公司的制约和技术封锁。1988年,我们使用的唯一一台桥吊出了故障,我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我清楚地记得,外方专家要价很高,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人民币。算一算,他一天就拿走了我一年的工资。按理说,拿了钱,应当传点真经吧?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搭理我们。当时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技术落后,工人也落后。人家觉得,和你说也没有用,你掌握不了这个技术。

许振超与工友交流。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咱中国的工人不能老是带着技术落后的帽子。我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学会这门技术。可当时很多专业知识我还不掌握,也没有技术资料。后来我想了个“土”办法,用桥吊的控制板倒推画出电路图。就这样,我前后用了4年的时间,用最原始的笨方法,消化吸收了当时号称世界先进水平的桥吊电气控制系统。靠着这些知识,我解决了大量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港口生产解了燃眉之急。当年外国专家修了12天的故障,后来我们只用一个半小时。技术就这样,不钻研不掌握,就得受人制约。

  随着改革的深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港大幅提高一线码头工人的收入水平,“老码头”们都乐得合不上嘴。港口的领导层借机进行全港大教育、大讨论,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文武双全的新时期码头工人队伍。职工们卯足了劲大干快上,到了1996年,全公司装卸的集装箱突破100万标准箱,2000年达到了200万标准箱。青岛港的吞吐量也突破了一亿吨大关。

  但这时的青岛港老港区因为码头小了,水深不够,无法停靠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后方堆场也爆满,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的巨大障碍。青岛港果断作出了集装箱业务整体西移到黄岛前湾新港区的战略决策,并成为当年青岛市的重大工程。为了实现这个新目标,2001年我奉命来到前湾新港区,担任了新港区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开始履行我难得的集装箱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2001年12月31日19时,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了前湾码头上,当时所有在场的工人们都高兴地蹦了起来。

2003年,许振超在现场指挥集装箱生产作业。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2006年,许振超在现场调研。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进入新世纪的港口生产有了新变化、新要求,一些大型、超级集装箱船舶对在港作业时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青岛港是涉外港口,装卸效率、工作质量直接反映的是国家形象,所以,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装卸效率,我带领团队苦练操作技能,创新训练方法,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高难度的训练大幅度提升了团队的劳动能力,我和我的团队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被世界航运界誉为“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2017年,青岛港以年吞吐量5亿吨的业绩,进入世界大码头排名第七位。如今的青岛港,拥有行业领先的港口设施,建设了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2.1万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22.7万吨级邮轮的邮轮专用码头。在这个领域里,中国的码头工人挺直了脊梁!

现在的青岛港前湾港区。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现在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图片由青岛港提供

  改革开放改变了青岛港,也改变了我们所有的青岛港人。这40年,青岛港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到2017年,吞吐量扩大了26倍。而同时,也是大家的奋斗成就了今天的青岛港。在青岛港,国家级劳模不断涌现、省市级技术能手群英荟萃,集团内1500多个员工品牌“顶呱呱”。我们常常感慨,青岛港是能工巧匠的熔炉,是我们工人成长成才的地方。在这里,工人们体验到了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振超效率”“振超精神”虽然用了我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我们新时代工人的创新精神、敬业品质。(作者:许振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