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风尚
莺歌海盐场:大盐场 小社会
发表时间:2018-12-17 来源:海南日报

01.jpg  

建场初期的业余文工团在工地演出。    刘贡 翻拍

锈迹斑斑的铁轨、破旧的医院楼、盐场子弟小学、墙上写满标语的发电厂、古藤绕老树……走入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莺歌海盐场,处处透着浓浓的年代感。但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有着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

  “以前莺歌海盐场附近的村民都羡慕我们的生活,职工不仅能领工资,盐场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在这里,学校、医院、派出所、法院、托儿所、发电厂样样都有,不出盐场就可以解决职工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近日,在莺歌海盐场金鸡岭社区,我们见到了99岁的退休职工吴焯友,说起莺歌海盐场过去的故事,吴焯友像是打开了封尘的记忆。

  “1958年6月,盐场成立了职工医院。”吴焯友回忆道,为了缓解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医院还曾办过一所卫生学校专门培养医疗人才。

  据《莺歌海盐场场志》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院工作人员就有100余人,经省卫生厅批准保持原县一级医院建制,盐场医院新建了房屋,并更新医疗设备,争取把场职工医院办得更好。

  医疗卫生得到保障,盐场职工子弟入学的问题也没有落下。“盐场生产慢慢步入正轨后,开始发展教育。1962年在金鸡岭片区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后来分别在1970年和1972年新添了两所全日制小学。”年近86岁的盐场职工廖国彪是当年学校的一名教职工,盐场的中学在1974年正式建立起来,解决了全部职工子弟入学的问题。

  许多盐场退休职工还记得,建场时期,盐场就成立了6所“红专学校”,设有识字、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专业讲座等六种班次,还配备兼职教员,发展职工教育。

  廖国彪介绍,建设盐场初期,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鼓舞职工干劲,盐场还相继组织成立了体协、业余文工团、小新华书店、电影队等为职工服务。随着盐场建设的发展,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也逐渐完善,在职工较为集中的地方还兴建了三座露天电影剧场。据当地老百姓说,当年因为盐场的建设发展走在前列,在乐东,他们最早看到了电影。

  55岁的莺歌海盐场职工钟烈刚对露天电影剧场记忆深刻。“我的童年时期,父亲还在露天电影剧场的围墙上写过字。”钟烈刚说,至今让他记忆尤为深刻的,莫过于当年看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这两部电影了。

  “当时看露天电影几乎成了盐场职工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尽管看电影还要交费,但也阻挡不了职工们的热情。”钟烈刚说,小孩们会因为看了某一场电影讨论许久,“我们的盐场就像一个小社会,衣食住行都不愁,盐场职工的生活一度让周边的村民羡慕不已。”

  再回首,从1958年底生产出第一批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的时光。如今,莺歌海盐场的医院、学校等社会职能管理机构也移交到地方。废弃的铁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职工楼等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沉默,过去的辉煌已成为一段往事珍藏在盐场职工的心中。 (记者 徐慧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