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砍下新柴过大年
发表时间:2018-1-23 来源:浙江在线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每个家庭都以柴为燃料炊烹成食。过大年,柴显得格外重要,俗称“过年柴”。一来雨雪近年边,春日正月多雨水,二来做馒头捣麻糍、做豆腐浇长筒,办“过年货”需大量用柴,三来农历正月上八里不出门,走亲访友、迎大龙等活动占了整个正月。所以“过年柴”要准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用量,也就是每户人家至少需备1500至2000斤,其中三分之二需粗柴。所以“过年柴”堪称“时令语”,是恰到时候的重要话题,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得好好准备。

  “过年柴”从农历十一月中旬开始就着手操办了。逢晴天,村里人就成群结队上山砍柴,一行足有二三十人。冬季里上山砍柴是件辛苦活,早晨天未亮起床吃饭,太阳未出就背着砍柴工具出门,一路上大家说笑声不断,我们小孩双脚冻得红彤彤的也还是兴高采烈。

  走过二十多里田间小道和崎岖不平的山路,终于到达砍柴点。冬雪早就下了,朝北的山上还有积雪,我们却全然不在乎天寒地冻,也不怕手脚被荆棘刺破,只顾专心砍柴。约莫过了两个时辰,大部分人开始捆柴成担。小孩的柴大都由大人帮助捆扎,因为柴担捆不结实,在下山路上担柴是很吃力的。还有少数人没有砍好,大家就互相帮助,加速砍柴捆柴担。接下来就开始吃带来的冷饭伴山坑水。砍柴后身上全是汗珠,冷饭和山坑水,不但可以充饥解渴,还可以降温。

  等饭吃完,大家就挑着沉重的柴担下山。山路险峻要处处小心,挑到危险地段,大人们就提前告诫我们该用左肩还是右肩挑,短柱不能撬担,短柱落地要稳等等。我们谨遵大人教诲,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稳步前进。柴担沉重加上全神贯注,挑柴不过三里路已是大汗淋漓、腿酸力乏。到了休息处,大家就围在一起席地而坐,讲三国、讲隋唐,欢笑声中身体的疲惫也渐渐恢复。

  在山岭挑柴一般三四里路得休息一回,挑到平原五六里路休息一回。待我和父亲挑柴回家,母亲早已烧好粥,我一连吃了三大碗,母亲直夸我砍柴吃力、胃口大开,我会心大笑,一切疲劳也都被温馨的氛围冲散得无影无踪了。

  村里还有一小部分人家,不但自家要备过年柴,还要卖几担柴好办“过年货”。他们几乎每个晴天都要上山砍柴,因为卖的柴要粗要燥,所以去砍柴的山也更高,路也更远,可以说“砍一担柴二头黑”,天未亮出门,挑柴回家已是二更天。

  俗语说“心中有目标,行事就轻巧”。拿砍“过年柴”来讲,因为人们都非常重视,目标也明确,所以做起来清爽利落,可谓“天寒地冻全不怕,高山峻岭夷平地。手脚刺破全不顾,千斤重担压肩上。山路崎岖稳步行,汗流浃背腰腿酸。过年柴到家乐呵呵。”

  柴的名称有许多种,住在山区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全,但“柴”字加上“过年”,却成了一个“时令语”——“过年柴”。还有更有趣的:小孩子不听话或不礼貌时,大人会拿着一束柴吓唬他们,再不听话,还要打顿“过年柴”,所以“过年柴”又成为教训小孩的“警示语”。当然,“过年柴”是口头语,在文学作品中很难看到,不过,在百姓心中,“过年柴”地位极高,口口相传,人尽皆知。

  现在,人们很少上山砍柴了。年轻人甚至不知砍柴是怎么一回事。春节就要来了,那就请大家听一听“过年柴”的故事吧。

相关新闻
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海南省歌舞团三亚惠民演出

1月7日,海南省歌舞团2018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走进三亚市天涯区马岭村文化扶贫惠民演出举行,

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海南省歌舞团三亚惠民演出

1月7日,海南省歌舞团2018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走进三亚市天涯区马岭村文化扶贫惠民演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