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琼剧名师苏炎娣
发表时间:2018-1-29 来源:海南日报

 

 

 

 

  电影《红叶题诗》乐队成员。

  青年苏炎娣

  海南琼剧学校首届琼剧班毕业照。

  如果没有苏炎娣,就没有我们这帮琼剧的“老戏骨”;

  如果没有苏炎娣,我们就不知道“琼剧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琼剧改革就无从下手;

  如果没有苏炎娣,就没有那部经典的《红叶题诗》;

  ……

  今年1月22日是苏炎娣女士逝世周年纪念日。她所钟爱的学生、海南琼剧老前辈周庆辉、陈世文、张拔山等聚集一起,共同追忆那过往的一幕幕,为了那不可忘却的纪念——

  她容颜优雅,到老也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她是谁?她到底为琼剧做了什么?她凭什么获得这帮琼剧老前辈们的如此怀念?1月22日是琼剧音乐家苏炎娣先生逝世一周年,值此之际,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她的弟子们——如今都已过古稀之年,却依然是琼剧界顶梁柱的一帮琼剧“老戏骨”。

  个性十足的好老师

  熟悉琼剧的人都知道有一部琼剧电影《红叶题诗》,却不一定知道她是《红叶题诗》的编曲。她为琼剧倾注一生心血,为琼剧音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她的代表作琼剧电影《红叶题诗》,更是成为琼剧艺术传承和改革发展的标杆,把琼剧音乐的发展推向巅峰。

  苏炎娣祖籍福建同安,1923年农历正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2年回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57年毕业后,随丈夫、中国著名橡胶专家徐广泽来到海南,在广东琼剧团艺术室工作。

  1960年,“广东海南艺术学校”(1996年更名为“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至今)成立,苏炎娣调入该校。也是在这一年,国家二级作曲、琼剧历史和音乐理论专家周庆辉考入艺校,成为苏炎娣的首批学生之一,向她学习琼剧音乐理论和琼剧唱腔分析。

  今年1月1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周庆辉老先生用他颤颤巍巍的双手,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牛皮纸袋中,拿出一直珍藏的有关恩师苏炎娣的照片、光盘和书籍资料。

  “女神气质却不修边幅,永远是衬衫短袖配短裤,背一个帆布单肩包,夹一支香烟,骑一辆英国进口自行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炎娣先生的这一经典画面,依然铭刻在周庆辉的脑海中。在周庆辉心中,苏炎娣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女人,爱抽烟喝酒,性情很豪放,很有男子气概。

  苏炎娣的弟子,国家二级作曲、原海南省琼剧院艺术室主任陈世文依然记得,当时自己刚工作,生活比较拮据,孩子生病时,苏老师拿出自己的存折,说:“用多少,自己取!” 在陈世文的记忆里,“没有哪一个学生没花过苏老师的钱。”

  “她为人厚道,关心学生,自己从南洋买回来的录音机和自行车,就像公家的一样,任由我们使用”。苏炎娣的弟子、琼剧名旦李桂琴从她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便是如何做人。

  潜心研究创作琼剧音乐

  印尼归侨,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却来搞当时的“音乐文化人”都不屑于搞的地方戏。这在上世纪60年代,在很多琼剧老艺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正是苏炎娣,开启了新时代音乐工作者进入地方音乐领域之先河,也引领了琼剧音乐理论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苏炎娣老师初到海南时,不懂讲海南话,但她看了很多戏,而且勤于记谱,渐渐地就发现归纳出琼剧音乐的韵律规律。”周庆辉告诉记者,苏炎娣来海南之初,琼剧记谱法只有汉字工尺谱,并没有简谱或者五线谱,因而无法准确记录琼剧音乐中的升降变化和音值长短的变化。考虑到前苏联音乐理论体系并不普及,她创新带入通俗易懂的简谱记法,开创了琼剧唱腔音乐记谱规范,也解决了音乐记谱准确性问题。

  “苏炎娣在琼剧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周庆辉说,再比如苏炎娣来海南之前,琼剧没有剧本,艺人们演出都是凭借口耳相传,死记硬背唱腔、唱词,实在忘了词就现场发挥,经常导致伴奏乐队跟不上,演员在台上出洋相的情况时有发生。正是在苏炎娣先生的努力推动下,琼剧废除了没有底本的“排场戏”,建立了以剧本为底本的制度,演奏和演唱才有“本”可依。

  据周庆辉介绍,1964年至1965年间,苏炎娣还组织了一个工作组,专门调查和搜集散失在民间的琼剧板腔,先是油印了一本《琼剧唱腔介绍》,此后又主持编写了《琼剧过场音乐》《琼剧唢呐曲牌》和《琼剧锣鼓谱》等资料,这些琼剧资料虽然未经正式出版,却是海南琼剧界的珍宝。

  谈到苏炎娣对琼剧的贡献,陈世文对记者说:“专业音乐工作者参与琼剧音乐的研究和创作领域,苏炎娣老师是第一人,她普及了基础乐理知识,提高了琼剧演员和音乐人的音乐理论水平,培养了一批音乐、唱腔创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搜集整理了一批宝贵的琼剧传统音乐资料,其中包括大量的乐谱和录音,特别是资深老艺人的那些唱腔和演奏录音。好在一部分乐谱被保存下来,让后人受益匪浅。”

  将一生奉献给琼剧

  “为什么琼剧有300多年的历史,京剧只有200多年历史,琼剧在戏曲界的地位却远不如京剧?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琼剧在唱腔和板式上发展还不够成熟。你只要抓住这一点,把琼剧慢板这一难点好好攻克下来,就是对琼剧的一大贡献。”

  苏炎娣的这句话,弟子陈世文记了一辈子。毕业于广东音乐专科学校,大学主攻小提琴专业的陈世文,就是在苏炎娣的影响下,转行进入琼剧行业,搞起了琼剧作曲。

  “苏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一生无以为报。”陈世文每每提到苏老师,都是老泪纵横。他的一生正是沿着恩师的指点在走琼剧之路。

  苏炎娣在海南工作生活的20年间,对琼剧追根溯源,也对琼剧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比如,苏炎娣在研究琼剧过程中还发现了这一剧种最大的不足——没有集中的核心唱腔,以致于主要人物无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舞台上显得零敲碎打。以在海南民间流传多年的《红叶题诗》为例,在没有经过田汉润色和拍成电影之前,整部戏词声多而声情少,即叙事的成分多,但抒情的唱腔少。这样的戏剧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苏炎娣一直想弥补琼剧抒情不足的缺憾,她曾将豫剧《社长的女儿》改编成适合抒情性演唱的琼剧,甚至发动海南的琼剧创作和编剧工作者,多写抒情的唱腔。在她的倡议和指导下,久而久之,琼剧逐渐走向声情并茂的风格。

  1977年,苏炎娣随夫调往广州,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工作。但她对琼剧有难以割舍之情,第二年,她又重返海南,着手写作《琼剧唱腔音乐研究》一书。却在定安县招待所突发中风,不得不回广州治疗。

  “苏老师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对琼剧也是一大憾事。”周庆辉说。丈夫去世之后,苏炎娣跟随女儿到美国定居,却一直对海南念念不忘。2011年,已经无法自由行动的苏炎娣在女儿的陪伴下,再次回到海南看望她的同事和弟子们。 2017年1月22日,苏炎娣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苏炎娣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琼剧,她是琼剧人永远的先生!(记者 侯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