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先锋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闯海”三十载:海南永远是我们的根
发表时间:2018-3-29 来源:海南日报

  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记者 王凯 摄

  一九八八年,大学刚毕业的景柱来到海南,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干起,与海南汽车制造厂第一批“拓荒者”一起艰苦创业。 记者 王凯 翻拍

  核心提示

  “海南三十岁了,我仍能看到当初十万闯海的花朵。那里面有芳华的你,也有青春的我……”

  3月22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后,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在海口西海岸面朝大海,回想往事,提笔写下了一首小诗《大海的诉说》。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全国各地无数热血青年涌向海南,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观景象,当年刚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河南青年景柱是其中一员。

  “我在内地长大,当年来海南,乘车到了徐闻的海安港,准备换船登岛时,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当时太兴奋,穿着衣服就直接跳海里。”景柱说。

  这奋不顾身的一跃,恰是当时怀揣梦想和激情的一代闯海人的真实写照。来到海南后,景柱和海南的汽车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首30年岁月,景柱依然激情满怀:“无论身在何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这些海南人引以为豪的特区精神,已融入了我的血脉。”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十万人才下海南”,怀揣梦想和激情,刚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河南青年景柱加入“闯海”大军,和海南的汽车产业结缘。

  此后的9年里,景柱一步一个台阶,从大学毕业生当上了海南汽车制造厂厂长。他说,是海南特区给了他们这些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从与日本汽车品牌合作,到立志创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凭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景柱和他的同伴们为实现“让海南成为一片汽车海洋”的理想而打拼,如今他们梦想成真,并依靠海南的区位优势,让海马汽车真正“走出去”。

  他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大好时代,两次遇到人生低谷他都选择回到大学读书,守机待时,充实自己。如今,在景柱带领下,海马集团已从汽车“一元”发展到汽车、金控、置业等“多元”产业板块。他说:“将来无论海马走多远,海南永远是我们的根,特区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魂。”

  如今,景柱和海南的缘分已进入第4个10年了,而他也将这10年定位为回报海南母亲的10年——

  A

  天涯海角留芳华

  “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有自己的芳华。我1988年毕业时正赶上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去海南比去美国还热,学校把系里唯一到海南工作的名额给了我。”景柱说,当时重点大学毕业生是时代骄子,一般都是4个去向——读研、留校、省市机关和大型国企,而他毕业志愿填的却是——祖国边疆地区、民办企业或民办科研机构。

  于是,毕业回了趟老家后,景柱揣着90元,那是300元国家派遣费花剩下的,就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车到湖南,他遇到了4个同往海南的女高中生。

  “当时《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大江南北,她们听说费翔的MV曾在海南取景,就偷跑出来要去海南找费翔。”景柱说,当时4个女孩一分钱都没有,两个还发着高烧,他就一路照顾着。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景柱回忆,当时海南还很落后,海口市仅有一个红绿灯。他是拿着调令来的,虽免去了很多闯海人初到海南在人才墙找工作的烦恼,但把4个女孩安顿在招待所后,他兜里也只剩下2块钱了。

  景柱报到信上的接收单位是“海南汽车冲压件厂”。“当时厂子就是一片荒土地,空地上堆放着如山的设备。当时住的都是工棚,一个比我早到的大学生是华中理工大学的高材生,看到我来了,抱着我大哭。”景柱说,现实的差距、语言的障碍、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海岛的孤寂感,都是他们那代闯海人登岛后要克服的障碍。

  景柱的适应能力倒挺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他交上报到信,领了4样东西:一张折叠床、一块木板、一张凉席和一床蚊帐,“这是我当时所有的家当了。”

  在此前两年,海南汽车冲压件厂从菲律宾引进福特汽车冲压厂全套设备共8700吨、5600箱,像一座山一样,在红土地上闲置了两年。景柱这批大学生来了之后,在老师傅的带领下终于把它们装起来了,这也成了后来海马发展的资本。

  景柱说,他本人从大学毕业生到海南汽车制造厂厂长只用了9年时间,基本上算是一年一个台阶。

  “不是说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海南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景柱对此一直心存感恩。

  B

  敢为人先创品牌

  “我与海南的30年也可分为3个‘10年’。”景柱说,第1个10年是“芳华”,特区闯荡,少年得志;第2个10年是下海创业,锐意进取,但其间也波折不断;第3个10年,身离海南,埋头“产学研”,但也一直关注着海南的发展。

  “海南建省初期,汽车还是‘一穷二白’,我们说这里将成为一片汽车的海洋。”景柱说,当时媒体报道后,社会一片哗然,一些汽车专家听了也不信,觉得海南造汽车是“天方夜谭”。“但这么多年我们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最终实现了梦想,并且从海南走向了世界。”

  海马初期的发展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同日本汽车品牌马自达的合作,当时马自达处于危机之中,急于寻找和开拓新发展空间,而海南却有一个现成的汽车工厂苦于没有产品生产。

  景柱说,合作始于缘分,当年马自达的社长来海南考察,看到海南汽车制造厂的冲压设备时,当场就流泪了。

  “他说终于找到自己的‘孩子’了。”景柱说,福特当时在菲律宾正是跟马自达合作,他没想到在海南找到了这些设备。有此渊源,双方合作水到渠成。

  此后,海马与马自达合作,推出的普力马和福美来两款车型曾在国内市场热销一时。但在景柱心中,创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一直是他的梦想。在他看来,品牌关乎“中国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创立品牌,就是建立民族自信的过程。”景柱说,1989年,他作为海南首批公派生赴日本研修,在日本大家看什么都觉得是好的,“连一次性纸杯都当成宝贝留着”,正是因为中国当时物质匮乏、缺乏品牌,国人出去也没有自信。

  景柱说,品牌的背后是创新、科教、文化等综合实力,有了品牌,国人腰杆才硬,才有“中国自信”。所以,不论海马汽车的自主之路多难,他也要一直走下去。

  作为自主品牌“掌舵人”,景柱始终坚信:终有一天中国的汽车品牌会超越国外的汽车品牌,“即使不是海马,也会是其他中国汽车品牌,我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C

  下一个十年

  好好回报海南

  “我非常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大好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中,创业中遇到些波折和低谷都是正常的。”景柱说,30年来,如果说要致敬某种精神的话,那就是“坚忍”,只有“创新实干、坚忍担当以兴业”。

  尽管在商海搏杀多年,但景柱仍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情结,“我也有两次‘被下课’的经历,当时分别选择去湖南大学读博士和北京大学读博士后。遇到人生低谷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浪费生命,待机发展,这也是我们对时代的信任。”景柱说。

  近10年来,景柱在老家河南和海南间穿梭,他身上也混合了中原大地和南方海岛两种气质。景柱说,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在海南创业的河南人和回到河南创业的海南人”,两地都是他的心灵归宿和故乡。

  近年来,海马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依靠海南的区位优势“走出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海马汽车已出口20多个国家,并在伊朗、俄罗斯建立了KD组装厂,下一步还计划在马来西亚建KD组装厂,并计划在“十三五”末进军美国市场。

  “海南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地位特殊,对于海马来说,从海南可以辐射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将来无论海马走多远,海南永远是我们的根,特区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魂。”景柱说,他始终坚信,海南有发展汽车产业的独特优势,也希望为海南汽车产业出一份力。

  如今,在景柱带领下,海马集团已从汽车“一元”发展到汽车、金控、置业等“多元”产业板块。景柱身上,除了企业家、大学教授等身份外,也多了海南省工商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

  “2018年,我和海南的缘分就要进入第4个10年了,我将这10年定位为回报海南母亲的10年。”景柱说。而在开篇的那首小诗结尾,他也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又是一个三十年,我们还要化作一道道海浪,簇拥无数沸腾的花朵。其中有永远芳华的你,也有永远青春的我。”(记者 邵长春)

  景柱寄语

  今年海南30岁,海马也30岁了,对于海马来说,海南永远是我们的根,特区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魂。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永远不过时,在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之际,海南更应该深挖特区精神,勇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我和海南的缘分就要进入第4个10年了,我将这10年定位为回报海南母亲的10年。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