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书香琼岛
黎子云:古儋州第一文士
发表时间:2018-4-16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儋州东坡书院中的东坡讲学组像,居中者为苏东坡,右侧站立者为苏过,左侧听者为黎子云。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2.jpg

儋州东坡书院。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晚年的苏东坡曾对自己一生进行了深情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在儋州走出绝境,谱写了人生最后的华章,这一方面与他个人开达的胸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厚道古朴的儋州居民的包容之心有关。黎子云是苏东坡在儋州众多朋友中的一个,他不仅生活在苏东坡的三年儋州岁月里,而且生活在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中。作为地方名贤,黎子云可谓是古儋州第一文士。

  贫而好学 不求闻达

  儋州中和人黎子云又名北侬,居住在城东二里左右的地方。其祖上在五代末期从福建莆田渡海迁居儋州。作为兄长,黎子云有三个弟弟,分别是黎威、黎徽、黎先觉。黎氏兄弟聚族而居,是当地比较有影响的诗书之家,因此被人尊称为“进士”。海南地方志书将黎子云或者列入“隐逸”,或者列入“乡贤”,都可以看出对其的推崇。

  黎子云居住在城郊,林木水竹环绕,环境非常清幽宁静。黎氏兄弟尤其是黎子云酷爱读书,家中收藏有《柳宗元文集》等经典作品,在劳作之余经常进行吟诵。不仅于此,黎子云还擅长诗文创作,尤其是千字文创作。他曾经将自己创作的千字文赠送给苏东坡品评,可见水平不一般。

  虽然黎子云家境比较贫寒,只能以耕作来维持生计,但是身材高大清瘦的他并不以为意,反而安贫乐道,坚持用诗书礼仪来感化村人。他偶然结识被贬南来的苏东坡之后,两人迅速建立了交情,而且往来频繁。苏东坡还特地向昌化军(即海南儋州)军使张中推荐黎子云的学问和为人,为此,张中特地要求一起前往拜访。能得到当世文豪和地方长官的认可,这表明黎子云不光是学问好,为人好,而且在当地知名度很高。

  张中和苏东坡一同前往拜访黎子云兄弟后,发现其居住条件实在太过简陋破败,而且只能以蔬菜为食,于是就有人当场提议凑钱为其建造新屋。这个提议得到苏东坡和张中等人的赞赏。由于黎氏兄弟经常载酒与苏东坡共饮,并请教相关问题,苏东坡想起《汉书》中的扬雄的故事。扬雄虽然家贫但却嗜酒如命,因此经常有好事者装载美酒跟随他游学(“载酒肴从游学”)。于是,苏东坡给即将落成的黎氏新居命名为“载酒堂”。载酒堂落成之后,黎子云并没有将这一新居独享,而是将其作为推行教育的场所。当时,儋州的教育相当落后,饱学之士苏东坡等人被贬南来,无疑是当地学子难得的福音。黎子云经常邀请苏东坡到载酒堂讲学。久而久之,载酒堂就成为儋州有名的教学场所。今天的东坡书院就是在当初载酒堂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起来的。

  贫而好学的黎子云不求闻达,一生都不曾为官,总是劝乡人子弟以忠信孝悌为根本,因此对当地人多有感化,这也是他被称为名贤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黎子云陪苏东坡到德义岭一带游赏,苏东坡看到一块向阳的坡地风景秀丽,认为是极佳的居住之地。在苏东坡北归之后,黎子云举家搬迁到坡地居住,并取名为乾山村。黎氏子孙自此之后在乾山村繁盛至今。

  兄弟交好苏东坡

  黎氏兄弟是当地有影响的诗书之家,这让被贬南来的苏东坡对他们另眼相看,从此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友情,经常互动往来。

  黎子云家里藏有《柳宗元文集》,这让嗜书如命的苏东坡非常羡慕。被贬南来的苏东坡陷入无书可读的境地,就向黎子云借阅该书。知道苏东坡好酒,黎氏兄弟经常拿着酒前往拜访,并向他请教学问,而苏东坡也向黎氏兄弟请教当地农事。

  苏东坡经常前往拜访黎氏兄弟,每次都是乐而忘返,有时候喝酒多了还忘了回家的路。有一次,苏东坡从黎氏兄弟家回来,正好碰见下雨,于是他向路边农家借了斗笠,穿着木屐往回走。苏东坡的穿戴让当地妇女孩子觉得很好笑,甚至连狗也因为他的“怪模怪样”而大声吠叫。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场景创作了“东坡笠屐图”。

  黎氏兄弟非常仰慕苏东坡的才华,经常和他进行诗词唱和。苏东坡在黎氏兄弟院子里见到了不可多见的五色雀,因此诗兴大发创作了好几首与五色雀相关的诗作。因为苏东坡的书法也非常有名,黎子云就希望得到一副墨宝作为纪念。苏东坡就开玩笑说,自己平常都是喝得酩酊大醉才会书写,如今已经戒酒了,所以无法写了。玩笑开完了,苏东坡还是提笔为黎子云题写了一联:“苦雾收残文豹别,怒涛惊起老蟠龙。”这里,苏东坡用了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的典故,南山玄豹因为雾雨,连续七天不外出觅食,就是为了保护身上皮毛的光泽,实际上是说黎子云是有才华的隐逸之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时机成熟一定会成为“老蟠龙”。

  与东坡诗文同在

  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对黎子云的情况知晓并不多,但是他却被人称为“古儋州第一文士”,是因为他更多地存活于东坡诗文中。

  黎子云也擅长诗文,应当和苏东坡等人多有唱和,遗憾的是都已经失传了。但是苏东坡撰写的诗文,却将黎子云永远记录下来。和张中一起拜访黎子云兄弟后,苏东坡写下了《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首:“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在这首诗中,苏东坡极力表达了对黎氏兄弟安贫乐道的赞赏,并希望通过捐资为他们修葺房屋,让他们过上美好生活。在通过想象表达了新居落成之后的情况后,苏东坡还表示要在旁边建造房子,与黎氏兄弟结为邻居。如果有可能,他还想学会海南话,永久地变成黎族同胞。

  又如《访黎子云》:“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这首诗是说苏东坡急切地想见到黎子云,结果因为走路太快闹得鸡飞狗叫,实在是富有生活气息。此外,苏轼还创作了《过黎君郊居》:“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这首诗一方面感叹黎子云一贫如洗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又劝黎子云安贫乐道、闭门读书。可以说,苏东坡的相关诗作,鲜明勾勒出了黎子云的鲜明形象和生活状况。

  在苏东坡笔下,黎子云甚至和当时的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据《东坡志林》记载,黎子云曾经和“城北十五里”唐村的一个七十多岁的长者允从谈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黎子云认为,“官府担心民间贫富不均,富人逐利而更加富有,贫者双倍偿还而更加贫困,以至于卖田卖子女都无法清偿债务,所以用‘青苗法’来进行平衡。”允从笑着说:“贫富不均,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连上天都不能平衡,你们难道能做到吗?贫富不均,就如同一个瓷器的壁有厚薄一样,你们想把厚薄一起打磨,只怕厚的地方还完好,薄的地方却已经磨穿了。”黎子云虽然不求闻达,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才是读书人的本色啊。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相关新闻
儋州端午粽香引客来

端午小长假期间儋州共接待游客10.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66万元,数据增长的背后,不只有粽子飘香,还有儋州探索旅游转型升级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