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寻找雷琼两地共同的历史名人记忆 且听海峡共行吟
发表时间:2018-5-14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东坡书院的苏东坡铜像。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1.jpg

范梈像。(资料图片)

2.jpg

东山岭李纲像。

即便此途“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往返雷琼两地的历史名人仍留下了不朽的诗文印迹。或由雷至琼,或由琼至雷,这些因谪贬、军政、求佛问道的人物,成为琼州海峡两岸人民共传的佳话。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城南边有一个名叫九头铺的地方,南下海安港渡海的旅客从这个村子经过,如果留心,会在马路的东面发现一栋红墙碧瓦的庙宇建筑,庙宇门楣上题“伏波庵”三个大字。

  这里纪念的是汉朝时平定南疆的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相传汉军是在海南的烈楼港登陆,即今天海口市长流镇一带,如今在离古港不远的长流镇新民村中,伏波庙依然香火不绝。历史名人往来雷琼两地,有史可考的正是自伏波将军始。

  两千多年来,或因谪贬,或因军政,或因求佛问道,许多名宦文士因不同的际遇,往返于雷琼两地。苏东坡、李纲、赵鼎、胡铨、范梈、憨山大师、白玉蟾……寻访他们在海峡对面雷州半岛的行迹,可以发现雷琼两地共同的人文记忆。

  苏东坡:芒鞋不踏利名场

  莲叶田田,碧水如镜。在广东雷州市的中心城区,一片开阔的水面为车流不息的闹市带来难得的幽静。现在雷州人把这个湖叫做西湖,而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这个湖还叫罗湖。

  921年前的六月,地处南疆的雷州夏日炎炎。这天,雷州知府张逢、海康县令陈谔来到罗湖畔的官道旁,等待那个他们敬仰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

  此时苏东坡与他弟弟苏辙正在赶往雷州的途中。这天他们留宿遂溪县合流村,苏东坡梦见一间书房,很像他在京城的书房,各种陈设一模一样。于是他不禁叫出声来:“好呀,这里就是我的家!”苏东坡这一叫,却从梦中醒了过来。

  合流村的村民听说苏东坡在此,便纷纷起来送行。东坡先生见百姓如此热情,十分感激。于是,他把昨夜做的梦告诉大家,并感慨地说:“吾生难得此一宿,东坡原是合流人。”说完,便依依不舍与乡亲告别。

  此事过后,合流村的村民为了纪念东坡在合流岭寄宿,便把合流岭改为东坡岭,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山坡脚下的岩石凿上了“东坡岭”三个大字,至今字迹尚存。

  苏东坡到雷州,张逢与陈谔热情地接待了他,安排其寄寓当地宝刹天宁寺。苏东坡也在此挥毫写下“万山第一”匾额,为雷州留下珍贵的墨宝。而张逢、陈谔后来却因此遭到弹劾。

  六月九日,苏辙送苏东坡到徐闻,十一日,苏东坡告别苏辙渡海,这一别也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永诀。

  三年后,苏东坡遇赦北返,重入雷州境内,却因大雨阻途在遂溪县兴廉村逗留了四十多日。期间,他与当地私塾先生陈梦英交好,并写下了《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等诗作。

  苏轼的《伏波庙记》,就是在北返到雷州时写的,表示感谢伏波将军之神,保佑他来回海峡都平安无险。海口龙歧村伏波古庙里也有苏公《伏波庙记》的碑刻,是清代雍正八年琼镇总兵李顺主修伏波庙时补刻。

  尽管苏东坡前后在雷州半岛境内不过两月有余,与他在海南儋州的三年时光相比显得很短,但他的行迹犹如明星照亮黑暗。“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时至今日,苏东坡的诗作《雨夜宿净行院》仍为雷琼两地共同的人文记忆。

  李纲:有缘终会有知音

  提及曾到海南的历史名人,总会想到海口五公祠内供奉的五公;而在雷州市西湖畔,则有一座十贤祠,同样供奉历代来到雷州的先贤名士。五公与十贤,其中共有的就有三位,分别是宋代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在今天雷州市西湖的东北方向,有一名为天宁寺的禅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它左辅城关,右瞰西湖,走入其中可见丛林幽静,山环水绕。宋代名相寇准、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李光、胡铨等人直接贬谪或贬经雷州,大多曾寓居于此。

  1128年,李纲因力主抗金受到佞臣的诬陷,被贬海南万安军(今海南万宁、陵水一带)。李纲带着儿子李宗之一路南下,1129年春夏之交行到雷州,却听闻海南岛上发生动乱,于是便滞留在雷州,住进了天宁寺,一待就是近一年。

  李纲一生如萍迹漂流,抗金战场的鼓角之声还时时盈耳,倏忽间又来到了这南境之地,他更觉在前面的海南万安更是荒凉,不禁心中愁苦寂寞。幸好此时他遇上了一位知己,白云禅庵的住持释琮。

  白云禅庵就是今天湛江市湖光岩景区内的楞严寺。当年的一个秋夜,月明湖净,李纲与释琮在湖前对月饮酒,促膝长谈。李纲见湖水将月光映在岩壁上,展现美丽图景,于是心情开朗,挥毫写下“湖光崖”三个大字,几经推敲,又改为“湖光岩”,从此湖光岩之名流传至今。

  释琮与李纲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二人是他乡遇故知,一种说法是二人此前并不认识,“声气相合”而成为知己。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正如李纲在《还至城月别琮师》中所写,正是“有缘终会有知音”。

  李纲于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渡海,次日抵达海口,就住在海口华远馆。到后三日,还没来得及前往贬地万安军,又获朝廷诏命,移雷州安置。于是在十二月六日渡海北返。北返前,他曾到龙歧村伏波庙问卜,到雷州后,又书写苏轼所撰《伏波庙记》,请人镌石立碑于雷州伏波庙,自己叙述这一过程刻于碑阴。

  李纲在海南呆了不过十多天,便遇赦北返,而他在琼其间,也游览了天宁寺(位于今天海南省委党校位置),似有冥冥间的安排。

  范梈:天涯更复有天涯

  尽管苏轼、李纲等诗人在雷琼两地名气都较大,但真正长住雷州,而且多次往返于海峡两端的文人应该是“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

  在海安新港往西两公里,有一处椰荫映海的海湾名曰杏磊湾。古时候这里叫做沓磊湾,有港口沓磊浦、驿站沓磊驿。“半生长以客为家,罢直初来瀚海查。始信人间行不尽,天涯更复有天涯。”在这里,范梈多次乘船渡海,并写下了《登沓磊驿楼自此渡海》的诗。

  1314年,范梈来到海康县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照磨,肃政廉访司负责监察百官,照磨这个职位负责磨勘和审计工作,这一待就是八年。

  在雷州八年,范梈将所写诗歌汇编成《海康集》,民国时期诗人陈衍曾评价范梈说:“清江德机先生,独能以清拔之才、卓异之识,始专师李杜……且范先生尝曰:‘吾平生作诗,稿成,读之不似古人,即削去改作。’”可见范梈写诗用力精深。

  因公务需要,范梈多次往来于雷琼两地。据《元史》记载,他多次冒着海上风波、林间瘴气,前往荒蛮偏僻的地方,所到之处举办学校教化民众。在雷州,范梈倡导兴建了雷州路府学;在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他在邑治的东边建立庙学。同时,他还纠正了过去众多的冤假错案。在查处的过程中,范梈本人清正廉洁,从不徇私枉法。

  1322年,范梈结束了在雷州任职,去往江西任职。作为雷琼共同的官员,范在任职的八年里,用他的足迹丈量这片雷琼大地,也用他的诗描绘两地的故事,为雷琼两地留下了共同的文学和历史的印迹。 (记者 梁君穷)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