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风尚
倒下时,她怀里还抱着一摞厚厚的卷宗
发表时间:2018-5-16 来源:海南日报

倒下时,她怀里还抱着一摞厚厚的卷宗

——追忆为司法事业献出生命的人民法官杨静

  “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啊?饭都已经做好了。”“好,再等一下吧,妈妈马上就回来。”4月13日19时10分,和往常一样,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杨静在与女儿余杨通完电话后,走到停车场准备开车回家时,却因劳累过度倒下了,怀里一摞厚厚的卷宗散落一地……

  5月14日下午,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杨静生前的同事、领导及家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很多人聊着聊着眼睛就红了,数度哽咽失声。

  来访群众的“知心人”

  “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这是和杨静一起工作的法院同事对她作出的评价。

  “立案庭作为法院与广大群众沟通联系的第一个窗口,也是人民群众寻求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第一线,其中的立案信访工作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 海口市中院副院长郭朝阳告诉记者,法院立案信访人员工作责任重、精神压力大,有时还会受到一些当事人的指责和谩骂,往往被称为法院的“出气筒”,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杨静一干就是十年。

  据与杨静同在立案庭工作多年的刘大海法官回忆,2016年的夏天,立案庭里来了一对步履蹒跚的老人家,他们嘴里不停地抱怨着,把厚厚的一叠材料摔在服务窗口前,还把服务窗口上摆放的物件全甩到地上。

  “老人家的案件,本来简单告知他相关程序规定就可以了。”刘大海说,但是当时杨静却让两位老人家坐下来,安抚情绪后再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解释相关的法律规定。

  半个多小时后,老人家面带笑容离开了立案庭。“老百姓来这里想要的就是一个理字,只要把法理和情理结合起来讲通了,他们理解了自然也就回去了。”杨静淡淡地回答道。

  “时间久了,一些长期在海口两级法院‘榜上有名’的老上访户都喜欢找杨静反映问题。”海口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曼莉说道。

  在立案庭的一次业务交流会上,杨静总结了自己的接访心得,她说:“立案信访法官要做来访群众的‘知心人’,要善于沟通,能够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最关键是要给当事人提供客观公正的法律建议。”

  今年是杨静在立案庭的第10个年头,她负责海口龙华区和秀英区的二审立案工作,2016年3月以来共审查立案5161件,接待来访群众万余人次,期间还承办刑事、民事申诉复查、管辖权异议等案件83件。

  “今天上午忙得那么累,中午不抓紧时间休息一下?”“下午调解的案件,原告不住海口,她来回一趟法院不容易,我抓紧用中午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材料,让她能赶上回去的班车……”在刘大海的回忆中,杨静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帮不完的人。

  司法事业的“燃灯者”

  在同事的眼中,对二审移送的卷宗严格把关,是杨静这辈子最认真、也最较真的工作之一。

  “二审立案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的工作。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基层法院经常出现裁判结果在未穷尽送达方式的情况下,就以无法送达为由,进行公告送达,造成当事人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海口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李白平告诉记者。

  杨静在负责立案工作后,对二审移送的卷宗严格把关,尤其是严格审查一审裁判文书送达程序,凡是送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律退回。“遇到有些基层法院法官不理解的,杨静就主动与他们沟通,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认真指出卷宗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他们的理解。在杨静的严格要求下,基层法院二审移送的卷宗比过去规范多了,当事人权益也得到了充分保护。”李白平说。

  “对普通百姓而言,‘打官司难’,难就难在费时、费力、费钱。我们认真落实立案登记制度规定和司法为民的要求,自己多费点心,就能让当事人少跑冤枉路。”这是杨静常对身边同事说的话。

  为了尽量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杨静在立案工作中发现许多当事人由于不熟悉诉讼费缓减免程序,导致多次往返法院补交材料。杨静在研究了诉讼费缓减免程序后,制作了内容详尽的《当事人申请诉讼费缓减免材料清单》,一次性告知当事人如何办理相关手续,避免因材料不全而多次往返法院,最后还在全庭予以推广。

  因为熟悉业务,庭里的同事有吃不准的问题时,都爱找杨静商量。

  “静姐,这个法律问题,怎样给当事人解释会比较好?”

  “静姐,这个案子要上诉,还需要什么材料?”

  “静姐,这个案件符合申请诉讼费缓减免条件吗?”

  ……

  面对各种咨询,杨静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现场教学。

  “杨静爱岗敬业,工作上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法官早逝,损失太大了。”与杨静共事的立案庭庭长曲洁惋惜道。

  家人眼中的“女超人”

  “妈妈是一个自强、坚韧、可爱的人。” 在采访当日,提到自己一个月前因公殉职的母亲,余杨的眼角噙起了泪花。

  余杨告诉记者,平时不管多忙,母亲都会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次买东西也总是先想着自己和爸爸,照顾好自己和爸爸,对她自己却不那么关心,不管工作压力多大也从不会表现出来,整天都乐呵呵的。有次自己发烧感冒,父亲不在,母亲即便晚上十一二时回到家,还要专门为自己煮了绿豆汤。在余杨眼里,妈妈就像超人一样。

  “妈妈平时非常热爱学习,家里的书籍总是一箱又一箱地摞起来。在我小时候,她就在比我还高的书堆里复习司法考试,而我就在书堆旁边睡觉。” 余杨告诉记者,杨静去世后,家里还收到了她从网上购买的业务书籍。

  通过余杨发来的截图,记者看到杨静生前使用的手机上足足安装了10多款法律学习和检索的软件。

  受到母亲的影响,余杨在大学学习自己喜爱的金融专业时,又学习了第二专业法学专业。大学毕业时,余杨成功拿到了这两门专业的学位证书。

  而在丈夫余建球的眼中,杨静是一个体贴他人而忘我的人。因多年的工作积压,杨静患有高血压。家里人曾多次提醒,让杨静注意身体,而杨静总是说“没事,我的身体还不错。”转过头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对于这样的杨静,余建球再熟悉不过。

  但妻子时常加班,顾不了自己,余建球也一直急在心里。就在杨静去世当天的上午,知道妻子去年因为工作忙没能按时参加体检,前往医院体检的余建球暗暗做了打算,到了医院后无论如何也要拉上妻子一起体检。但是,余建球最终还是没能拗过妻子,送完丈夫,杨静就匆匆赶往了法院。“如果当时我能再坚持一下,可能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余建球喃喃地说道。

  从1991年进入海口市中院,杨静就始终坚守在审判第一线,为人民群众释法说理,化解纠纷,勤奋学习,为法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杨静去世后,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决定追记其个人三等功,并号召海口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向她学习;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决定追记其个人二等功,并号召全省法院干警向她学习。(记者邓海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