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海口得胜沙、秀英炮台和南渡江铁桥 那些关于战争的地名故事
发表时间:2018-6-1 来源:南国都市报

0.jpg

南渡江铁桥昔日景色(资料图片)

编者按:一个地名、一份乡愁。沉淀在地名中的故事,正是窥探当地历史文化的万花筒……城市变迁的步履匆匆,街道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街的文化积淀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韵味正浓。关于老街的故事,你一定好奇。那么,就跟着南国都市报记者的脚步,一起探访老街的前世今生、地名渊源。
  (注:海南地名故事系列报道资料来源:海南省民政厅、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南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

  每个海口人都知道,因地处南渡江出海口,滨海城市海口由此得名。

  海口慢节奏的生活,从容悠闲,这座宁静祥和的城市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滨海城市也常遭海盗、倭寇的侵犯,战争频发,人们奋起反抗,守护着家园,也在城市中,留下了关于战争的地名故事。

  得胜沙

  庆祝战争胜利得名

  海口人对得胜沙这条老商业街不会陌生,得胜沙的地名故事也妇孺皆知。这正是得名于人们庆祝抗海盗战争的胜利。

  世代居住在得胜沙老街的市民沈明礼告诉记者,海口由一个小渡口白沙津发展起来。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繁华,作为琼州海峡的门户,它的港口贸易必然是繁忙的,必然有货物仓储、金银珠宝。鸦片战争前后,外敌入侵,清朝败落,倭寇海盗猖獗。1849年据说一个叫张十五的海盗,带人欲洗劫海口,海口所城守军和海口居民一起奋起抵抗,打败海盗。战斗就发生在得胜沙这一带,于是,人们将“这片外沙”取名为得胜沙。

  资料记载,公元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允许设立使馆。由于得胜沙位置得天独厚,法国在得胜沙设中法医院(今海口市人民医院)。1935年建的海口海关现在还保存完好。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得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他们开洋行,倾销商品。洋烟、洋油、洋火充斥街头,本地名流、西方商人甚至传教士也常出没于此。得胜沙成为老海口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如今,得胜沙热闹繁华依旧,而随着骑楼老街的修缮一新,以及得胜沙新商业街的建设,得胜沙老街区也焕发着新的商业活力。

  秀英炮台 闻名遐迩的海岸炮台

  在滨海城市,为抵御外敌入侵,筑建炮台是最常见的防御方式。位于海口高地的秀英炮台,现如今已经陷入了沉睡,成为一处景点。而在那个烽火年代,它的震天威力,足以守护一方安宁。

  海口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海口秀英炮台是我国四大古炮台之一,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尔的海岸炮台,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控制着整个琼州海峡。秀英炮台有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座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虎视大海,威风凛凛。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建炮台的时候,濒临海口的海岸线,但随着海口城市的建设发展,海岸线不断向外延伸,如今,秀英炮台的位置成了海口的市繁华地段。

  如今,秀英炮台已是文物,见证历史。今年83岁的老海口市民郑鑫告诉记者,据说威武的秀英炮台只开过两回炮:一次是建好的时候试炮,二次是日本侵略海南的时候,对着海上的日本军舰开过炮。

  在战争年代,秀英炮台给了老百姓安全感,威武的炮台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守护家园的平和。

  南渡江铁桥 见证抗日战争的艰辛

  位于南渡江江面的南渡江铁桥,老海口人并不陌生,它是南渡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海南的第一座大桥,而且还是当时广东省的第一座大桥。在历史长河中,南渡江铁桥已成断桥,2009年7月,南渡江铁桥已被文物部门确定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面临存废之争的铁桥也有了“护身符”。

  关于南渡江铁桥的历史,海口市灵山镇桥东村村民李军再熟悉不过,他告诉记者,当时,日本陆军板田支队和日本海军第五舰队共1万多人,靠飞机、军舰的掩护,在海口西北角的天尾村至荣山寮之间的海岸登陆。次日占领海口,南渡江铁桥也因此建成。

  据史料记载,当时日军因运输的需要,便开始计划建造南渡江铁桥。铁桥由日本人修建,原名为“吕宫桥”,建桥目的是为了让日军更快地深入海南岛腹地,实施大规模的掠夺。

  1940年6月,铁桥正式施工,为了保密和防止破坏,铁桥土木部分均由日本工程公司清水组承包,钢架部分由台湾高雄造船所制作并安装,施工骨干队伍为日本人,其他全部使用台湾人和朝鲜人。根据设计,铁桥全长785.34米,宽6.8米,桥身距离洪水最高水位2米,最大载重20吨,使用年限20年。

  1942年,南渡江铁桥建成通车。建成后,由一小队日军守卫。守桥的日军对通过桥下的无辜民船,经常任意抢掠和无端开枪射杀,因此这座桥成为“鬼门关”。1945年抗战胜利前,盟军飞机曾几次轰炸大桥,都没有命中。

  海南岛解放后,为了行车安全,限制过桥车辆载重不得超过10吨,只准单向行驶,大客车要落客过桥。1984年,由海南自己建造的南渡江大桥落成通车,已成为危桥的铁桥,从此停止使用和被封闭,作为纪念物而保存下来。2000年10月,海口遭遇洪水袭击,南渡江铁桥被冲垮,至今只剩下断桥残墩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记者 易帆 通讯员 郑海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