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领导活动
海南三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保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发表时间:2018-6-11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琼海博鳌留客村蔡家大院。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1.jpg

海口三江镇罗梧村虎舞图。(资料图片)

2.jpg

琼海市中原镇莲塘村的“莲峯呈瑞”门。钟捷东 摄
  6月9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及其衍生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与魂。2012年以来,全国已有4157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住建部公布了“2018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海南省三个村落入选,它们是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罗梧村、琼海市中原镇莲塘村、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本刊特别策划本组专题,采访入选村落,走访专家学者和村民,为海南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保护探路。

  ——编者按

  近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共同公布“2018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海南省有三个村落入选: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罗梧村、琼海市中原镇莲塘村和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

  我省在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此前已经有47个村庄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争取到国家保护资金1.41亿元。此次入选的罗梧村、莲塘村和留客村三个传统村落,有的保留近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老宅,有的传承海南民间的传统民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罗梧村:神秘的“舞虎村”

  你见过舞狮舞龙,可你见过虎舞吗?在罗梧村,就有一支为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而组建的虎舞队,该虎舞队具有许多传奇色彩及浓郁的乡土气息,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

  虎舞因是三江镇罗梧村所独有,所以又称“梧虎”。从海文高速公路三江口下来,改走通往罗梧村的乡村水泥路,行驶几公里后便可到达此村。记者在村中采访时,热心村民给记者表演了一小段:两只老虎一会儿生气地相互争斗,仿佛将我们带进了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画面里;一会儿,两只老虎又友好互舔,又让我们想起了大自然的和谐……

  村中老人冯尔训介绍,虎舞表演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南宋时期流行于中原民间,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移民流入海南,几百年经久不衰。

  虎舞以武术为基础,表演时将舞蹈融入其中。虎舞内容大致分为布阵、开场、单人表演、双人对打等部分。每队人数多达二三十人,每只虎由两个人分别扮演虎头虎尾,还有土地公、土地婆,其余人扮演兵勇手持长矛、长棍、短棍、双刀、大刀、长剑,还有铁耙、藤牌等兵器列队摆阵,整个表演围绕着“人虎搏斗、人虎共处”的主题展开,展现出人们为了平安美好的生活,以人类的智慧和高超的武艺征服老虎,然后与虎和睦相处的画面。

  美兰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虎舞是为了纪念冼夫人,同时也为各家各户祈祷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生意兴隆、顺心顺意。

  每年的“军坡”节期间是虎舞活动的高峰期,从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虎舞队环村游演,表演老虎腾翻、扑跌、跳跃、朝拜、登高等高难度的技巧出场显威,同时上场的还有手持拐杖的土地公和手执蒲扇的土地婆,他们以类似于秧歌舞的舞步配以滑稽的表演动作跟随其前后左右。老虎的敏捷、灵巧充分展示出老虎的凶残与威猛,而搔痒、抖毛、舔臀等滑稽风趣的表演却又惟妙惟肖,逗人喜爱。在紧密的锣鼓声中,扮演兵勇者摇旗呐喊,吹号助威,逐个上场以各种兵器与虎对打,整个虎舞气势雄伟,场面壮观。

  除了虎舞,村里还有一座古老的“围楼”。因“围楼”位于罗梧村,村里人习惯称它为罗梧楼。

  据介绍,罗梧楼建于1922年,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属砖木结构建筑,西洋设计风格,坐北朝南,整座楼呈长方形,长约60米、宽约20米,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主楼高二层十多米,原设计有72个房间。整座楼被一个巨大围墙包围,内有天井和庭院。

  90多年的时光流逝,不同的时代在罗梧楼留下了不同的印记,走进罗梧楼,楼体的设计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莲塘村:古色古风随处可见

  走进中原镇仙寨村莲塘村民小组,村前有一个荷塘,长200米,平均宽40米,宛如葵扇形状。眼下正是盛夏时节,碧水如玉,荷花满塘。

  据史书记载,荷塘令人惊奇,几次长出并蒂莲,预示喜兆头。民间歌谣曰:“嫁女要嫁仙寨村,又有莲籽来煮粺,还有莲花小仔耍,且有藕粉喂子肥。”

  琼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荷塘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莲塘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荷塘岸边就是古色古香的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近百年的华侨古宅——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座落仙寨莲塘村中央,是琼海华侨四大院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侨宅。

  王家大院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大院的主体为一列三堂纵进的砖木结构,三个厅堂各有不同的功能。厅堂的东侧也是砖木建筑的横宅,大院的门头是玲珑精致的楼阁,具有南洋骑楼的风格。王家大院由祖籍莲塘村的马来西亚富商王业珍出资建造,部分材料由国外运回。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历时3年才建成。

  站在王家大院门前,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如今的门楼墙面斑驳,苔痕绕墙,倍显沧桑。

  村里还保留着一间“十柱屋”。明朝,仙寨村有“夜建九屋”的神奇传说,一夜间齐建造九座十柱宅。

  据了解,“十柱屋”就是用10根大木材柱子支撑起来的土木砖瓦结构房子,非常坚固。莲塘村曾经有过9间“十柱屋”,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仅存1座。

  走在村中,随意间看到的一处景观,都有可能是这个村的历史见证。比如荷塘旁边的活泉井,直径1.2米,井深约4米,经年累月井水都是满满的。要不是井庭旁的石碑提醒,谁也想不到它是康熙甲申年(公元1680年)所建,至今已330多年。

  仙寨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陈雄介绍,其后虽经万先公、元勳公和王荪等后裔出资维修,改用水泥制井圈,至今仍保持完好使用,从来没有干涸过。

  村中至今保留着几根栓马柱。栓马柱在乡贤约轩公祖祠前庭两侧,用大理石凿制而成,高160厘米(除基础埋设部分),厚13厘米,宽53厘米,柱的双面四周刻有浅线条装饰,上方一处凿有一个5厘米长的正方形小洞。

  陈雄介绍,由于约轩公赐封“乡贤”,后裔又出现了知县,前来拜访的官员、公卿众多,为供官员、客人拴马方便而设置,故称“拴马柱”。

  现如今,村中贤人也有很多,比如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椰胡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仕国。

  王仕国原在乐会手工业社专修钟表四十余年,八级技工,时下颇有名气。平时爱吹吹拉拉,精通各种乐器,并发挥工艺技术特长,利用村地的椰子壳制作椰胡,多被行家使用收藏。2008年,他制作的2件椰胡被选送上海世博会海南馆展出,深受好评。

  留客村:一座蔡家宅, 一部浓缩版的“下南洋”

  在留客村,竹林掩映深处坐落着一栋南洋风格的宅子,这里就是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宅。与蔡家宅隔田相望的卢家大院等,构成了留客村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

  蔡家宅占地约3亩,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劈山而建。门前一泓洼草塘系为莲花塘,整栋屋外观酷似一座城堡,由两座大屋合四周两层横屋环抱而成,共有80多个门,百余扇窗和大小50间房,其环形结构十分紧凑牢固,四周上下楼的房间均配有枪眼,高8米的厅堂为典型的越层厅堂。经爬两节楼梯才能烧香祭祖,厅堂当年铺就的彩色花纹地板砖依然光鲜夺目。72个年头过去了,除第二层部分楼板腐烂和外表颜色少许剥落外,基本上保留原来面目。

  中西合璧,是蔡家宅建筑的明显风格,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上下大屋的前檐既有中国古钱币和宫灯雕塑,又有西方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头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使用西方的圆变化图案并让花筒揉合其中,使整个屋顶别具一格,美观大方。

  徘徊在蔡家老宅,呼吸着乡野新鲜的空气,抚摸着年代久远的陈台,总会让人联想起这家古宅的建设者。65岁的蔡王普君是蔡家森的孙媳妇,她非常自豪地说:“这是印尼知名富商、侨领蔡家森于1934年回乡所建,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

  蔡王普君介绍,海南的民房以坐西北向东方居多,而蔡家豪宅却一反常态,来了一个坐东南而向西北。据说蔡家宅共花费4大柜光洋,除砖、瓦木为本地材料外,钢筋水泥、地砖均从国外及香港运回。豪宅建成后,蔡家森大摆酒席,请戏班唱戏庆祝几天。蔡家森曾任印尼孟家锡市琼洲社理事,于60年代曾作为印尼华商代表被中国政府特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病故印尼,享年90余岁。其儿孙一家几十人仍在印尼居住,家族生意兴隆,家道兴旺,逢年过节蔡家后代必回祖居“济阳堂”烧香祭祖,住上一段日子,以纪念“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

  博鳌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蔡家宅,2006年博鳌镇投入20多万元在留客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硬板化村路,立起“蔡家森豪宅简介牌”,还从大乐桥修一条长3公里的道路直通留客村。

  如今,参观蔡家豪宅的人络绎不绝,有国内外游客,也有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大家都对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赞不绝口。 (记者 丁平 特约记者 陈德君)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