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符确:海南进士第一人
发表时间:2018-6-4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位于东方市的符确公兴贤祠。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1.jpg

符确画像


  苏轼谪居海南三年中,痛感当地文化教育的落后,因此在坚持诗文创作的同时,更是将敷施文教作为重要事业,有不少读书人直接从他那里得到教益。对于海南士子勤学向上的精神面貌,苏轼予以充分认可,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科举上的“破天荒”。果不其然,姜唐佐顺利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后不久,符确又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

  符确(1068年—1140年),字坚石,宋代儋州高麻都(今儋州三都镇湳源村。因古代该地有高麻都、曾刘都、薛官都,合称为“三都”)人,系符氏渡琼七世祖。符确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对推动海南文化教育功莫大焉。符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这和他的家族渊源有着极大的关系。

  据唐代的《元和姓纂》以及后来的《符氏家谱》记载,符氏源于姬姓,先祖姬雅因掌管秦庄襄王虎符玉玺,人称“符公”,因此以之为姓。符氏家族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例如,十四世祖符融曾为东汉太学,任光禄大夫。三十九世祖符存审在五代时期追随李克用杀敌立功,赠中书令,封秦王。存审生彦超等九子,尤以四子符彦卿更名垂青史。彦卿,勇猛有谋,功勋卓著。

  符彦卿生子昭序,昭序生子绳武,即符氏四十二世祖。符绳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任福建莆田县令,其子符有辰跟随至莆田读书习武。天圣三年(1025年),符有辰奉诏自莆田渡琼,担任广南西路琼管清化军指挥使,定居文昌,被封为万户侯,并且可以世袭。符有辰被称为渡琼始祖。符有辰家族从此在海南繁衍下来。符有辰后代符安会生子符确,因此符确为符氏四十九世祖、符氏过琼七世祖。据称,符安会为了让符确更好地求学受教,先后从文昌迁居琼山,再至昌化(今海南儋州)定居。符确通过刻苦攻读,最终考取进士。

  “琼之有士始于儋”

  作为读书人的符确在海南历史上赫赫有名,最主要是因为他在苏轼等人的指点下,学业有了很大长进,最终于大观三年(1109年)考取进士(贾安宅榜),并被朝廷授予相应的官职。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这对于行将年迈的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却给文化教育落后的海南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真可谓是“国家不幸海南幸”!苏轼谪居儋州期间,在当地文人黎子云等人的帮助下,建造了“载酒堂”等教学场所。附近不少人慕名来向苏轼拜师学习,甚至还有人从距离儋州较远的琼山专门前来求学。比如,姜唐佐就曾经从琼山到儋州跟随苏轼学习长达九个月,后来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居住在昌化的符确更有向苏轼学习的地利之便。

  据称,有一次苏轼和黎子云在河边垂钓,发现一对燕子飞过,便随口说“春暖燕知归”,黎子云想了好久却没有对出下联,正好路过的符确对出“道明人觉晓”,让苏轼大为称赞,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就这样,符确开始有机会向苏轼请教。在苏轼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符确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根据地方史料及家谱显示,符确于大观二年(1108年)“发镇州解元”,并于次年(1109年)考中进士。这里“发镇州解元”颇费人思量,“解元”好理解,乃举人第一名,但是和“镇州”有什么关联?现根据《宋史》、正德《琼台志》以及今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略述如下:宋徽宗即位后,重用权臣蔡京。因徽宗好大喜功,蔡京就打算以“开边固宠”。担任桂州知州的王祖道是蔡京的福建老乡,极力迎合蔡京以“邀取富贵”。大观元年(1107年),王祖道夸大其词,“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为下都督府,赐军额曰静海,知州领海南安抚都监”。王祖道因此“超取显美”,被朝廷擢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尚书等。大观四年(1110年),蔡京罢相后,朝廷追查王祖道在广西任上妄言拓地之罪,此时王祖道已经死去两年,因此被追贬为昭信军节度副使。新设立的镇州也因此被废除。

  镇州下辖龙门、感恩、四达三县,治所设在龙门(今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附近),且琼州安抚司移驻于此,因此是当时海南的政治、军事中心。镇州虽然只存在了四年,但是对海南却产生了影响,比如当时海南的乡试就安排在这里举行。大观二年(1108年),符确在镇州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名,即“发镇州解元”。中举之后的符确次年赴京参加考试并一举考中进士。

  符确作为海南第一个进士,对于海南文化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个具有“破天荒”意义的事情也每每为后世所称誉,如“开琼甲第”“珠联海甸,笔破天荒”等。明代史学家唐胄在《重建儋州学记》如此说:“琼之有士始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这一方面肯定了符确的“破天荒”之功,另一方面又彰显了符确考中进士对儋州读书人的熏染作用。

  造福百姓与桑梓

  符确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他在外地为官时,能以天下为己任,努力造福当地百姓;任满告老还乡后,又致力于当地文化教育,造福桑梓。

  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并曾担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化州(今属广东茂名)太守等职务。他励精图治,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名声显赫。据地方史料记载,符确主政期间,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了很多有利民生的事情:一是减轻赋税和徭役,与民生息;二是劝课农桑,鼓励民众积极发展生产;三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韶州位于北江上游,水患频繁,洪水一来,往往漫溢成灾,老百姓流离失所。符确积极率领官员和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防。知化州后,他看到当地每年十月至次年的五六月经常发生旱灾,农作物歉收,又率领官员和民众封江拦河,引水灌溉农田;四是提倡办学,敷施文教。符确有感于所主政的韶化二州与自己的家乡一样,因文化贫乏造成经济不发达,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的状况,希望通过办学,来改变所主政地区的教育落后面貌。符确的所作所为受到韶州、化州二州民众的拥戴。符确卸任离开韶州时,全州大小官员和不少士绅一路送他出韶州地界。从化州任上告老回乡时,更有地方官员和一些士绅敲锣打鼓一直送他到徐闻海安的船上。

  符确任满返乡后,更是桑梓情深,积极效仿恩师苏轼在儋州创办“载酒堂”的义举,全心投入到当地文化教育中,甚至还深入到更偏远的琼岛西部(今天的昌江、东方一带)。他在赤坎村(属今东方市四更镇)创建兴贤坊,供周边各村子弟上学读书,还购置八亩盐田出租,将每年收租所得投入教育,后人亲切称其为“符确田”。由于他热心敷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读书之声蔚然成风,对海南文化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兴贤坊几经维修,后改称兴贤堂,至清乾隆年间又将兴贤堂改为兴贤祠。符确谢世后,葬于今东方三家镇居侯村附近。据传,建墓时尚未有居侯村,因万户侯符确忠骨葬于此,人们视为风水宝地而陆续迁聚成村,居侯村由此得名。

  历经几百年风雨的符确墓现已重新修缮,并被纳入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开琼甲第儒风千秋扬天下,韶化太守功德万代照人间”,符确墓前的这副对联,充满了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曾庆江)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