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海口经验”成典范 城市生态两相宜
发表时间:2018-7-10 来源:海口日报

0.jpg

风景秀丽的海口东西湖。 张洋 摄

1.jpg

市民游览沙坡郊野湿地公园。 见习记者 李天平 实习生 林福兴 摄

2.jpg

东寨港红树林绿意盎然。 见习记者 李天平 实习生 林福兴 摄

3.jpg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经过升级改造后风光旖旎。 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4.jpg

市民在白沙门公园打乒乓球。 见习记者 李天平 摄

7月6日—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426名中外嘉宾聚集贵阳,共同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论道创新城市生态治理”论坛上,海口被列为创新城市生态治理典范城市代表。海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刚代表海口,作为“论道生态文明”电视高峰会的嘉宾,在会上分享了海口城市生态治理经验。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对海口先进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称,也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中国南端“绿色瑰宝”以及海南的省会城市,海口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海口生态环境的价值不断凸显。

  湿地保护成海口生态“金字招牌”

  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海口属于岛屿生态,湿地是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城市发展史与湿地、水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目前,全市湿地面积达43.6万亩,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湿地率达12.7%,多个濒危动植物种在这里与湿地共栖、与城市共生。

  正是由于湿地的极其重要性,近年来,海口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和湿地修复,在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和品质,也为百姓构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园。

  在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湿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立法保护、周边环境整治等措施,使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从5万亩增加至12万亩,红树林面积增加4500亩,红树植物增加到19科36种,占全国的97%。去年,在国土部的土地整理项目中,海口市发现潭丰洋项目区内有水菜花、野生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立即采取措施,协调多个国家部委进行项目调整,拯救性保护了近万亩潭丰洋湿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近24.24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围,2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45个湿地保护小区和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也正在加快规划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市湿地保护率提高50%以上。此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海口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编制《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并首次提出了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规划,填补了该保护形式的空白。2017年,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目前,海口市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生态治水还水于民

  在水体治理方面,海口相继开展了“两湖四沟”清淤、中心城区水网动力、排污口截流并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着力打造城市活水系。2017年,海口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延伸推行“湾长制”,入围全国“湾长制”首批试点城市,实现流域环境质量和海域环境质量的同步改善。目前,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优良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

  2017年,海口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修复、城市更新的理念,实施退堤还河、退塘还湿,持续推进生态治水,启动了全市32个水体的综合整治。以“最难啃的硬骨头”美舍河作为突破口,放弃水体治理常采用“三面光”的传统做法,开展水生态修复,总结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综合治理模式,在3.5万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场上建成全国最大、具有八级净水功能的1.4万平方米梯田湿地,并在国内首次成功在城市内河种植红树林,取得了重大成效,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好的问题。美舍河经验在全省推广,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荣登全国水体治理“光荣榜”。

  位于三角池片区的东西湖,以前因长期受污水排放、内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饱受周边居民诟病。去年5月开始,海口攻坚120天,用海绵城市生态建设理念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体现市井文化,修复城市记忆,目前已经成为市民游客集聚的休闲文化体验区,打造成为“最海口”景观,延续着城市发展的记忆。

  城市更新以人民为中心

  海口城市更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让群众在城市更新中有更多获得感。

  2017年,海口市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金字招牌后,乘势而上,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海南特色”原则,聘请中规院一流专家团队80余人参与制定《海口城市更新行动纲要》,实施城市天际线、轮廓线、建筑风貌、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灯光照明、公共服务配套等7大城市更新计划,持续优化绿色空间,“透绿见蓝”“透光见海”,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大面积种植椰子树、大叶油草等本地植物,开展街心绿地绿化补植和重要路段的城市美化净化亮化绿化彩化。这些举措既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又对城市空间架构合理布局,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需求。

  城市更新,“五化”先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滨海大道“透绿见蓝、透光见海”,城市夜景流光溢彩;国兴大道夜晚灯光璀璨、美轮美奂;海府路、白龙路整洁靓丽;龙昆南路椰树婆娑、三角梅怒放、大叶油草翠绿欲滴……值得一提的是,海口的城市更新“五化”先行,一直秉持“简约、俭约、大气”的原则,仅本地树、本地草、本地花的选择,较以往的绿化形式,就降低了25%的绿化成本和30%的养护维护成本。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海口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探索,持续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一方面,全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入,近年来否决了2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从源头上为保护海口优美环境设置了一道“绿色门槛”;另一方面,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力聚焦发展旅游、金融、会展、互联网、医药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热带特色农业、文体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型生态型产业体系;此外,坚持生态主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将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导入特色产业,把“特色”和“美景”转变为真金白银。三江镇的“鹤舞九湖”就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

  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土地开发效益。美舍河,海口的母亲河,2017年2月份开始采用生态治水的理念进行治理,在美舍河凤翔公园示范段建成全国最大的八级梯田湿地,首次实现在中国城市内河以生态再造方式成功种植红树林,美舍河因此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环境的变化也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美舍河湿地公园占地1130亩,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公园周边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海口投资创业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41个,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阿里巴巴、华润健康、九州通、西南证券、瑞士再保险集团、中建投资等一些国内外大企业纷纷布局海口。接下来,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海口共同发展,获得双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