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风尚
从贸易历史看海南水果出路
发表时间:2018-7-2 来源:海南日报

05.jpg  

 海果会上展示的海口永兴荔枝干。 陈耿 摄

海南岛孤悬海外,历史上本土的水果要走出去,交通不便是最大的掣肘。这种窘境在清代中期海运发达以后,已经得到解决。当下,对本岛水果交易最大的制约,主要还是保鲜问题。

  海南水果往往因其独特功效而受青睐,比如芒果,据《广州志》记载,由于它能解决晕船之苦,古时候那些长年跑海上运输的人,都舍得花高价购买青芒果备用。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海上运输航运兴盛,椰子作为本岛著名土特产,因其储运方便,需求渐旺,购销量大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是三亚人,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多年,著有《海南经济史研究》一书,“从史料所见,江门、香港、广州十三行、厦门和泉州等地港埠,都见有椰子、槟榔等琼货的专营批发市场。”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果类都像椰子、槟榔那么幸运,毕竟它们易于保存,更多的海南水果往往难逃“红颜命薄”的命运,荔枝更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说。

  这应该是大多数热带水果的共同命运,不只是海南岛的。产于南美洲的牛油果,一般都是六成熟就采摘,哪怕在路上跑一个月才来到中国,进入超市在冷柜储藏销售,最快也要一周后才全熟。而白沙产的在树上全熟的牛油果,如若没有冷藏,只有3天的保质期。

  不知道是灵感所致还是受到某种外在启发,海口羊山先民竟然在100多年前,就学会了制作荔枝干——用5斤新鲜荔枝,烘出1斤干货,水分消失,皮肉分离。既然留不住你的鲜美,那就设法留下你的味道和营养,不失为一种现实可行的“妥协”。

  陈光良教授认为,根据1933年陈铭枢编著的《海南岛史》对本岛荔枝生产的记述“荔枝各县均有之,果实酸甜不一,亦有核甚小者。以琼山永兴市为最多,岁中产额,不下万担。海口制荔枝干及罐头业者,多采购之。野生荔枝,实酸,其木即酸枝也”,可见20世纪上半叶,海南的荔枝种植加工已取得可喜的业绩。

  如法炮制,同样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用在龙眼身上。

  海南本地出产的水果,绝大多数的成熟期都在夏季,那么多的热带水果,像赶庙会一样扎堆在炎炎夏日上市,一旦滞销,该是多么可怕的场面!

  考虑到储存和运输鲜果成本过高,且中途容易腐烂造成损失,在本土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是完全可取的。

  陈光良告诉记者,除了土法制作荔枝干、龙眼干,海南还可以借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做法,比如,菠萝蜜、香蕉可以制成干片;过去生产罐头的方式仍可沿用,如菠萝罐头和荔枝罐头;芒果可以制作芒果汁。

  更可喜的是,海南本土有更多的人在夏季水果的深加工上动脑子和并付诸行动。4年前,海口永兴人黄时京就开设了黄皮果脯加工厂,每年产量2万多斤,主要在本地和网上销售。

  可以展望,通过精加工、打品牌,海南水果的衍生品,一样可以不受时空的严格控制,远销岛外。 (记者 陈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