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探访海口三门坡镇600年古村青草村 琼岛历代名流竞青草
发表时间:2018-7-9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海忠介公庙

1.jpg

月亮门

2.jpg

村巷道

3.jpg

古井

4.jpg

王氏宗祠

5.jpg

青草村

6.jpg

石狗

7.jpg

月亮门的背面墙上的“福”字。

  走在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幽深古村里,你脚下踩的一块布满青苔的古石砖,或许来自遥远的明代;看到蔚然成林闲静悠远的乡村美景,或许你能意会到丘濬为何对这个村如此向往;在一扇对开的“月亮门”处驻足、怀古,或许你会听到清代万州营守府王廷仪哒哒的马蹄声……

  日前,海南日报记者走进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的青草村。村庄里完好地保存着古屋、古榕树、古井、石狗、孝节牌坊、古祠堂、古石棺、古庙、练功石、饮马槽……青草村村民自发地将这些有历史风尘的人文符号代代相传,将海瑞、丘濬等琼岛历代名流与村庄的遗韵记入族谱,将宗族和村庄的记忆串联并延续,让古村充满生命力。

  1

  丘濬心向往之的“长乐居”

  放眼青草村,一棵古榕树下,几位干完农活的村妇正坐在石凳上歇息乘凉;林下,几只走地鸡低头啄虫子,农家院子里的黄皮果压弯了枝丫,好似按捺不住夏天的炎热,探出墙来。

  殊不知,这样的田园美景,不仅羡煞如今的都市人,也曾引得明代大学士丘濬心向往之。

  《丘濬集》中《长乐居记》一文记载:“远望而之,蔚然而成林,近而极之,井然有条理,粲然相错杂,竹树列而浓阴,野花发而幽香,真人间胜景也。”

  据海南文史专家梁统兴介绍,青草村王才(族名王汝智)是丘濬的同窗好友,学识过人,能诗善文,只不过因主祀乏人而不仕。在丘濬北上求官时,王才赠诗曰:“万里扶摇谁与共?黄金台上会明贤。”公元1484年,王才叫长子王冕到北京找到丘濬,告知丘濬他在青草村里建了一栋住所,命名为“长乐居”,邀丘濬为长乐居撰文。

  在长乐居,王才栽树种果、修葺竹林,并仿效王羲之的兰亭,在园中筑起凉亭,引来山泉,又在花丛中搭一座“适意轩”。农闲时节,王才还经常邀请朋友到此小聚,据石而坐,曲水流觞,吟咏自然田园之趣。

  丘濬在《长乐居记》文末表达了羡慕之情:“予不久归老于乡,行将访君之居,而即其所以乐者,而共乐之,君其肯分予以半席否?”

  “长乐居正是青草村明代处士王才的旧居,大概的位置在王氏宗祠附近。” 梁统兴说。记者在青草村东边的王氏宗祠看到,这座古建筑为三进两厢木石结构,尽管历经时间的冲刷,宗祠大门两侧的对联依然清晰可见:“青云得路派延太原,草庐结合族藩琼岛。”

  今年80岁的青草村村民、退休教师王徽敬边翻阅《王氏族谱》边告诉记者,王氏先祖祖籍山东青州,南宋期间迁来琼岛,最初住在琼北桂林洋青松村。明代洪武年间,先祖王真福带着家人迁来此村定居。“青州迁、青松村、青草村,三地都有一‘青’字,这是一种思乡情的延续,也可能是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如青草般生命力旺盛,郁郁葱葱。”

  如今的青草村,全村148户,750人,耕地面积达3000亩,田地里的庄稼碧浪翻滚。

  事实上,青草村村民能在此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还要感谢一个人——“南海青天”海瑞。

  2

  “海瑞沟”润“青草”惠民心

  在传统农耕时代,水通则财通。“在古代,青草村由于地势高,无法引水灌溉农田,农田缺水村民食不果腹。” 今年56岁的村民王省猷说,海瑞到青草村省亲期间看到此状,便发动村民开沟引水灌溉农田,村民后称此沟为“海瑞沟”。

  据《王氏族谱》记载,海瑞的表弟王绩在《开田沟碑序》一文写道:“尝思朝廷享乎国税,庶民命活田土,盖田资乎水,水赖于沟,有田无沟水不流通,耕者难为国税焉。在我等籍立官隆青草居住,村前高田而被旱无聊耕,农恒有不平之叹,幸有都御史海瑞居朝,回乡目击心伤,示以开沟水道奉县府详其沟开……”《琼山县志》也有记载:“青草沟在郡城东南官隆一图青草村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御史海忠介公到其地,同乡人王绩凿之。”

  “海瑞沟”修好后蜿蜒十余里,灌溉水田数千亩。在青草村村口不远处,记者看到这条在杂草掩映下的水沟遗迹。“村里的水稻原来只能种一季,海瑞沟通水后,水稻可以收两季,大大改善村民收成。”王省猷说。如今,水渠已被现代化灌溉设备替代,但这条水沟位置仍然不变,而且一直保存完好,提醒村民“吃水不忘挖‘沟’人”。为了纪念海瑞的恩情,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村民自筹资金在村西边修建海忠介公庙。

  海忠介公庙至今保存完好,庄严古朴,坐北朝南,为石材结构,面阔三间,正面设有檐廊。海忠介公庙四周建有围墙,正门的楹联为:“青青后代遗世泽,草草真心报海恩”。海忠介公庙庭院左侧旁树立《官隆海忠介公庙碑》和《沟洫恩深》两块石碑,均为海南雁峰书院首任院长、琼台书院院长王承烈撰写,记载海瑞发动村民修建水沟以及青草村民两次修建海忠介公庙的事迹。目前海忠介公庙已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海忠介公庙第三次修补,现存的海忠介公庙是2001年村民捐资第四次修缮的。” 王徽敬介绍,“我们把农历二月十五定为海忠介公庙的祭祀日,每逢祭祀日家家户户都要去拜祭海瑞,教育子孙学会感恩!”

  3

  王国宪师者风范传家风

  不仅是丘濬、海瑞这两位“海南双璧”与青草村结缘,民国海南文史大家王国宪的祖籍也在此地。

  据史料记载,王国宪为王承烈的曾孙,其家族书香不断,祖籍青草,后移居海口府城达士巷。

  梁统兴所著写的《琼史百问》写道: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国宪任广东第一名优贡,累官乐昌县教谕(编者注:相当于今地方教育局局长)、广东省议会议员,是研经书院和琼台书院的著名掌教,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主持募修琼台书院及苏东坡、丘濬、海瑞三公祠等一批古纪念建筑物。1917年,任琼山县立中学校长,1931年和钟衍林等人创立琼海中学(海南中学前身),担任校董及国文教师。

  晚年,王国宪致力于培训海南人才,弘扬海南历史文化事业,搜集刻印海南明清名人遗作。他编辑和做序出版的著述有《琼台文献》60卷,《琼山十二家诗钞》24卷,还编写名人年谱5卷,《琼山金石略》4卷、《宝粹书塾藏书目录》2卷,修纂《琼山县志》《王氏合族谱》《王氏经籍志》等。

  “王国宪先生到了我这个年纪还很爱看书。1934年,还撰写《儋县县志》十八卷。这时期,各县问学的后辈登门请教仍络绎不绝。”王徽敬老人笑着说,可能是村里祖祖辈辈都尊师重教,如今村里有40多人当老师。“上个世纪40年代,读小学、初中的孩子还被奖励1斗米,所以村里人读书的热情都很高,我们王氏祠堂还开过书院呢。”

  “这几年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有40多个。”王省猷说,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村里的人特别团结,对古村的保护意识也较好,修祠堂、修古庙,家家户户都愿意捐钱。

  在海南,像青草村这样的百年古村并不少,难得的是,像青草村村民这样发自内心地对村庄文化的认同和保护,而这种文化保护自觉,文化自信,正是让古村落保持青春活力和郁郁葱葱的种子。(文\记者 傅人意 通讯员 林先锋 图\记者 李幸璜 特约记者 龙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