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海上传说谚值高
发表时间:2019-12-9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海口海甸溪入海口,一艘出海捕鱼的渔船返港。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1.jpg

临高渔民在整理渔网。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2.jpg

儋州市白马井中心渔港鱼市。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渔谚,是沿海、沿江、湖泊或港湾地区的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具有规律性的谚语。

  海南岛四面环海,岛上江河广布,海南的渔业先民们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饱含经验的渔谚。这些渔谚或是讲述渔业捕捞技巧,或是教导辨别气象潮汐变化,或是说明渔汛的季节变化,但无论如何分类,渔谚一字一句间,流传出的是以前渔民的生产与生活。

  作为一种特殊的“口述历史”,渔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可能不再被应用,但是值得被记住。

  “十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播”出海时机循渔谚

  “教子教孙,唔忘三月春。”这是过去海南渔民中流传很广的一句渔谚,强调的是农历阳春三月,是渔汛开始的时候,这个时期正是驾船出海捕鱼的好时机。类似的渔谚还有不少,如“三月三,西刀洋离无人担。”“三月三,鲳鱼鳌鱼无人担。”这里的西刀、洋离都是鱼的名称。

  海南古代渔民很早就用谚语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将出海时机与条件总结出来。除了春天,海南渔谚中还提到了其他的时节,甚至细化到了什么时间捕什么鱼。如乐东沿海地区老一辈渔民中流传着“七八九月金钱花,四五六月捉毛虾”的谚语,金钱花即鹿斑仰口鲾鱼;文昌当地有“十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播”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季节适合捕什么鱼。

  “走水行船三分命。”意思是说行船捕鱼是极危险的事情。影响出海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天气情况,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从各种蛛丝马迹中预测天气,也是渔谚的一大主题。

  “夏季无风起长浪,必有强风刮一趟。”在三亚南边海渔村,67岁的老渔民郑石豪还记得小时候就听长辈说过这句谚语。在南海上,强的热带气旋常使海面产生巨大的风浪和涌浪(长浪),在台风到来之前,在海南岛沿海就能观测到涌浪,所以并非真的“无风起浪”,只是风还没到,这时候有经验的渔民就会回港避风了。

  一些渔谚还直接将坏天气常出现的日子记了下来,提醒人们不要在那些日子出海,“五月初三四,六月十ー二,势必坏天气。”这句渔谚反映了农历五月初三、初四以及六月十一、十二这些日子前后会常有风雨。

  这些日子多数在端午前后,这一时期的降雨民间称为龙舟水,原因在于这期间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南宋诗人赵蕃曾有诗:“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紧拉鱼,慢拉虾”口口相传捕鱼术

  海南的渔谚中有一大部分是生产经验类,都是渔民在捕鱼劳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技巧,能够指导渔民捕获更多的鱼类。

  “每年春天时候要是刮南风比较多,那我们出海捕鱼就比较容易丰收。要是北风退得比较迟,鱼也比较少。” 原乐东海洋局莺歌海镇渔政渔监管理站的退休人员吴坤祥介绍,这也正是以前说的一句俗语,“南风吹得早,渔汛必然好。”南风带来暖的气流与水流,鱼群也随着暖流而来。

  类似的渔谚还有“一轮风,一轮鱼”,说的是冷空气或台风过后,海里的鱼群和渔获都有变化,这是由于风后海洋环境发生变化会影响鱼类的栖息。万宁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十月东风来报送,港北舅爹赶买盐。”当农历十月吹来东风时,当地渔民得赶紧去买盐来储存满载而归的鱼货了。

  “飞鱼汛头上大洲,汛中回转七洲洋,汛尾北追上九十, 能保全汛鱼满仓。”这里的大洲指万宁大洲渔场,七洲洋指文昌七洲洋渔场,九十则表示文昌抱虎港的九十渔场。这一谚语对一次渔汛来临的前期、中期、后期应该在哪些地方捕鱼作了清楚的描述,对后来的渔业很有指导意义。

  对于钓鱼,海南渔谚中也有近乎详尽的说法,海南先民钓鱼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比如“蛤子叫,鱼上钩。”再如“春钓边,夏钓滩,秋钓潭,冬钓阳”,连一年四季如何钓都安排上了。白天和晚上,早晨和傍晚也有区别,渔谚称“日钓鲫,夜钓鲶”“早钓鱼,晚钓虾”;水质也有讲究:“浑水钓鲤,绿水钓草,清水钓鲫。”

  海南各地都有当地流传的渔谚,如海口的“浊水西南捕鱼多”“紧拉鱼,慢拉虾”;琼海的“涨潮鱼上坡,落潮鱼回窝”;文昌“螃鲅底下河蚌多”;临高的“水母来,鱿鱼到”,不胜枚举。

  “水深一尺,鱼多一箩”捕捞向养殖转变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意识的进步,先民们逐渐认识到光靠捕捞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水产品养殖渐渐兴起,对海洋生态环境也是一定程度的保护,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海南的渔谚当中。

  海南很多谚语说明了开塘养鱼的好处。文昌谚语说“养得一塘鱼,等于半仓谷。” 定安有 “开塘养鱼,一本万利”的说法,万宁也有谚语:“塘塘养鱼,年年有余。”可见在当时“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有养鱼经验的人都知道,池塘不能太浅,这在海南谚语中多有体现。如三亚的谚语“草好出肥牛,水深养大鱼。”万宁是“浅水养不出大鱼虾。”屯昌则有“浅水养鱼,越养越瘦”的说法。“水深一尺,鱼多一箩”“深塘鱼自肥”等说法也很多。

  养鱼对水质有要求,如“水清鱼无,水浅鱼急,水干鱼死”“鱼爱新水”“人活门路多,水活鱼虾多”“鱼见新水,如儿见母”等等,强调养鱼不能一潭死水。

  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经验。如强调要清塘:“鱼塘年年清,养鱼少发病。清塘用石灰,养鱼不发瘟。”强调要选鱼种:“养鱼不选种,不如闲着玩。”强调要可持续养殖:“密网不入池,吃鱼不歇时。”“鱼塘打鱼留鱼种,留得小鱼长大鱼。”

  除了技巧性的经验总结,海南渔谚很多是强调勤劳的重要性。“塘要天天到,朝朝下草料”“养鱼勤割草,鱼儿不会少”等等,强调要每天亲自到鱼塘去,每天早上也都要给鱼喂草料。

  在一些与渔业相关的谚语中,也体现出海南渔民一定的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如“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意指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门路,不能看轻、鄙视任何人。“鲍鱼好吃难动手”,寓意好的东西都并非轻易可以得到。“人活门路多,水活鱼虾多。”说明人要灵活,不能过于呆板不知变通。

  海南渔谚,反映了古代渔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精神价值,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老渔民的减少,也使渔谚传承面临困难。记录、宣传这些渔谚,也是对旧时渔民生产生活的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的铭记。(记者 梁君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