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海南周刊|我的父亲唐品三
发表时间:2019-1-7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唐品三

1.jpg

被日军占领时期的海南书局。


口述\唐南椿(93岁)记录
  编者按

  正史、方志和家谱已被认定为撑起历史学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口述史料的重要性也已得到学界和民间的高度认同,无疑,它们当中的真实成分,势必成为历史全貌的极好补充。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此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海南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未被发掘的历史信息,许多尚未转化为文字,而知情人正在老去和离去,因此,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整理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为此,《海南周刊》开辟“口述”专栏,以期能为将来的史学研究留下可供查考的历史依据。

  我很小就离开海南岛到外地读书,有关父亲唐品三的事情,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我是后来听母亲邢育英陆续讲起的,她的娘家在海口东门。母亲1990年去世,享年93岁。

  日军正式登陆海南岛是在1939年2月10日凌晨,此前,已在海南活动多年的日本商人胜间田善作(我后来才知道他是日军间谍)通过熟人两次找到我父亲(时任海口商会会长),说是海口不久会有事,希望他这段时间不要离开,留下来维护海口商场秩序。父亲每次都搪塞他,顾左右而言他,预感到日本人迟早要来。

  日军来了

  1939年2月10日10点多,父亲正在海口中山路的商会开会时,接到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的电话告知日军侵琼,让商人们做好撤离准备。父亲当年经营的海南书局在博爱北路,离商会也不远,便匆匆赶回家中带上衣服,动身前往下洋村(今夏瑶村)附近的大悲阁,也没有告诉我母亲。

  管庙的一位老妇人是名居士,与我母亲认识,我父亲便托她转告母亲,他要坐船逃去徐闻,否则日本人会让他当海口的维持会会长。那位老妇还告诉我父亲,当时庙里还住着一个日本和尚(后来得知其实是朝鲜和尚,跟我父亲交谈时自称来自河北;女居士此后告诉我母亲,当天上午十点多有日本宪兵到庙里找我父亲,所幸走得快没被抓走),父亲觉得更加不妙。当天夜里,他在梦中听到有人叫他快走,于是在凌晨3点多起床,连鞋都不敢穿,步行到南渡江东岸的灵山大林村,找到表兄吴杰三(书局股东之一),交给他200大洋,托他租一艘小帆船去广州湾(湛江西营)。

  那时候,日军已派小艇在海口的外海开始巡逻,但我父亲还是如愿抵达西营,先在旅店住下,由于那里有不少朋友,他很快就租到一块叫“荔枝园”的地方,同八九位从海口逃难来的同乡,建造平房居住。然后,他写信托人带回海口给母亲,让她也尽快过去。

  在朋友帮忙下,我母亲先是前往法国天主教开办、我父亲捐助过的“育婴院”(后来的海口市第三招待所,今骑楼小吃街位置)住下,一起的还有姐姐、三弟、四弟、五弟、妹妹。从1937年8月开始,我和二弟南松已离开海口在昆明读书;1941年,我从昆明去香港。

  胜间田善作贼心不死,日军登陆3天后,他就带着两个身材高大的儿子到育婴院找我母亲。法国人不让他们见我母亲,他就谎称归还书局财产,要与我母亲当面交流。征得母亲同意后,胜间田善作第一次见面时就问“品三先生去哪儿了”,我母亲说“死了”。外公得知此事后,便催她快走。

  后来,胜间田善作又来找我母亲,说是请唐先生出来谈谈,但闭口不提书局的事。

  大约在日军上岛半个月后,母亲带着子女和侄儿唐南梅悄悄离开海口,坐船到湛江与父亲会合。

  身在异乡

  在湛江西营,由于没有生意可做,我父亲便去了香港,与港人合股买下在西营盘一家破产的工厂,成立“华英公司”,生产胶鞋,生意做得还算不错。

  1941年10月,我从昆明去香港,在育群中学就读高一,每天从住的地方坐船过海去九龙岛上学,二弟南松和其他弟妹在湛江读书。

  我还记得,1942年12月7日,这天是礼拜一,早晨上学途中,看见天上有很多飞机在盘旋,到了学校,只见校长站在门口,边哭边说:“Children,back home!Japanese will come!(孩子们,回家去吧!日本人要来了!)”

  此前的12月6日,我父亲跟朋友去澳门,得知日军占领香港,便把一笔钱交给一个钱庄存放,然后直接坐船回到湛江。

  日本人从九龙岛打到香港岛,先后用了18天。日军占领香港的第三天,我从香港去澳门,准备从那里回湛江。

  我在澳门住了14天,结果等我坐轮船抵达湛江时,母亲以为我已经失踪了。

  1943年1月,父亲在湛江赤坎开了一家“南华书店”,还派人回海口日军“报道部”(日军占据海南书局后更名,出版《海南迅报》)找日本人要回文具一批,但日方拒绝归还图书。后来我才知道,日军占领海南书局后,发现里面有大量抗日书籍,其中不少就是书局出版的。当时日本人就针对我父亲做出两个选择性决定:要么拉拢,要么杀掉。我也理解父亲当年为什么出逃湛江了。

  不久,日军占领湛江,父亲避往吴川县梅绿镇,继续开书店,做书本生意。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10月,我们举家返回海南。

  永失书局

  回到海口后,父亲去找日本人,想要回海南书局,出示房契和相关证件,但是日本军方称他们不能将房产交给个人,只能移交国民党政府。

  不久,国民党接管“海南迅报社”,改名为“琼崖日报”,也不愿将海南书局交还我们。

  父亲后来就此事去找过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琼崖办公处主任、海南行政督察专员蔡劲军,也没有结果。父亲对此极其愤慨,常常感叹国民党政府比日本人更无赖、更腐朽。由于年老加上过度气愤,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

  1947年,父亲在家中昏倒,海口福音医院院长、能讲一口流利海南话的美国医生陈大业上门探望,建议他去福音医院住院治疗,但他坚持去自己参与创办的海南医院。当时,院长朱润深知道后,在三层高的主楼一楼,安排了两间病房(总共5间),又宽敞又安静,其中一间专门给家属使用。那时候福音医院的医疗技术要比海南医院的强得多,但父亲拒绝陈大业的好意,是出于民族气节。

  大约10天后,父亲病危,出院回家,不久逝于家中,享年61岁。

  【口述者】唐南椿,唐品三之子。生于1925年,194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3年至1993年在海南省审计机关工作,期间曾在海南大学、海南电视大学、海口业余大学授课。2002年迄今,在海口市老年大学学习英语和保健。

  人物档案

  唐品三(1886—1947),原名唐赓尧,品三是他的字,南宋唐氏渡琼始祖唐震二十三世孙,祖籍琼山府城城西七里村(今海口仁里村),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南著名文化商人,曾与王国宪等人一道创建海南医院(1926年),创立海南书局(1927年),整理、编辑、出版珍贵的明清地方文献资料《海南丛书》21种47册(1935年)。(陈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