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社会文明大行动
陵水实施万亩退塘还林工程 打造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发表时间:2019-3-22 来源:海南日报

 

00.jpg

俯瞰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三千余亩人工种植的红树林郁郁葱葱。记者 武威 摄

01.jpg

  站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地中的一处监测点上,上千亩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尽收眼底,还不时能望见白鹭掠过水面、穿梭林间、休憩觅食,整个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这是海南日报记者3月19日探访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时的所见。

  “随着气温回暖,白鹭逐渐飞回北方,现在园区里的白鹭数量在百只左右。每年冬季数量最多,可达上千只。”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日常管护人员,对这群白鹭如同老友般熟悉。

  白鹭的出现,是这片湿地生态修复取得成效的有力证明。自2016年起,陵水开始实施退塘还林及红树林造林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滩涂造林及退塘还林,规划造林总面积约为1万亩。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陵水获批建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选址于新村港,总规划面积为958.2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43.20公顷,湿地率达98.43%。

  “生态修复前,别说是白鹭了,人都不愿意走近这个地方,地表光秃,垃圾成堆,又脏又臭。”陵水林业局局长谢邦雄说。据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新村潟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红树林茂密,珊瑚礁发育良好。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养殖户在红树林生长的滩涂地带挖塘养鱼,这种行为致使当地红树林被破坏。依据2014年4月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调查,陵水红树林的濒危稀有品种红榄李仅存5株,白骨壤分布面积和成活数量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20%左右。

  面对鱼塘、虾塘侵占湿地,植被被破坏,地表光秃、垃圾成堆等生态难题,陵水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要尽早地采取行动进行修复与保护,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证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要想解决问题,就要究其根本,首先要做的是退塘还湿,从源头上预防养殖污染源。”谢邦雄说,陵水规划退塘还林1万亩,其中6538亩用于还林还湿,恢复湿地生态。

  潮涨时,红树林枝干被淹没,只露出树冠;潮落时,栖息于红树林内的鱼、虾、蟹、螺纷纷从洞穴中出来活动,白鹭欢快地穿梭于林间……在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原生红树林面积14.74公顷,恢复红树林面积1339公顷,分布有18种红树林树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红榄李、水蕨和美冠花。此外,这里还有72种鸟类和丰富的鱼类、虾类、蟹类,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

  “你看,这株红树的根系强壮有力,肯定能长得很好。”陵水林业局工作人员杨克仁兴奋地与海南日报记者分享起他的发现。“淤泥里氧气少,红树植物把根系裸露在空气中,能直接呼吸新鲜空气,这也是为什么我根据根系强壮判断它能长得好。”杨克仁解释说。

  如今,该区域红树林已长到三五米高,郁郁葱葱,如同“海上绿色长城”般保护着新村潟湖。除了红树林长相茂盛,令保护者们开心的还有红榄李等濒危物种得到抢救。据了解,2014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对红榄李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仅存14株,其中陵水有5株。

  为了抢救红榄李,陵水林业局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种植试验,由海师大供应苗木,陵水林业局负责种植管理。目前,红榄李种植数量达900株,且长势向好。

  复绿仅仅是这片湿地的变化之一。“《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在做最后的修改,今年很快就可以开工建设,完工后,这里将是集滨海生态旅游和湿地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陵水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实施分区管理。生态保育区是其核心区域,以“保护优先”为原则,突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升物种多样性以及保护湿地水体水质。科普宣教区将展示出红树林、湿地景观、滨海潟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让人们了解湿地和保护湿地。(记者 李艳玫 特约记者 陈思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