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台湾琼籍作家符立中讲述与海南“不了情”
发表时间:2019-4-1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符立中是张爱玲、白先勇研究专家

01.jpg

《对谈白先勇》封面


  “‘符’是我的姓,更像是一种符号,被无声雕刻了海南身世,再也抹不掉。”台湾作家、乐评家符立中深情讲述与海南之缘时,他从自己的姓氏说起。

  海南,那是半个多世纪来,符立中的家族内心深处的归属地。时隔数十年后,他带着父母亲的嘱托回到海南这片土地,回到祖籍文昌,95岁高龄的堂祖母拉着符立中的手久久不肯放,口中念叨着“终于圆满、终于圆满了”,这时,他又想起了祖父符岸坛,想起了他的生命周围,那些与他有亲密关系的海南亲人所带给他的心灵的冲撞,一时间不禁落下泪来。3月26日,符立中跟随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参访团回到海南,借此时机,他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一段海南往事铺陈开来……

  起点的追寻

  符立中是台湾知名作家、乐评人。许多有分量的乐评文章出自他之手。从小受古典音乐的熏陶,他身上留有浓重的文艺印记:身材高大、长发、花衬衫、花背包,说话柔声细语,饱满的文艺气息,而更令他广泛为人所知的,是符立中对张爱玲、白先勇等人文学作品的评论,在内地出版了《对谈白先勇》,在台湾文坛引起了关注。

  繁复和华丽,是符立中对自己青年时期文风的评价,在他看来,这种繁复、华丽的美感,与他自己的祖籍故乡海南一脉相通。“你们想想海南简称‘琼’这个字的繁体,是代表繁复的美玉,我与这种美特别有缘,有时甚至会感到,文学的气质,是自己的海南身世所带来的。”面对海南日报记者,符立中话语中深情满满。

  关注符立中,不仅因为他的祖籍是文昌,更在于符立中的家族身世之中有太多与海南的牵连。符立中的祖父符岸坛,抗日烈士,曾参加著名的淞沪会战,在“虹桥事件”中,是他打响了“第一枪”,威名一时。

  那是一段被“淹沉”的历史。1991年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近代人物志》记载,符立中的祖父符岸坛1897年生于海南文昌,1917年(民国6年)高中毕业后,与海南同乡多人和粤籍青年以及华侨共90多人,到云南投入蔡锷将军主办的云南讲武堂第12期,叶剑英当时也是该期学生。这些学子都为支持二次护法而投效军旅以报效国家。到了1920年(民国9年),符岸坛毕业后先在刚成立的黄埔军校任教官,后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又任教并开始著书。到了1926年(民国15年),广东革命军10万人誓师北伐,符岸坛加入第四军,随军参战。

  后来,台湾作家、符立中母亲丘秀芷女士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写到这段历史时,就讲到了上海虹桥事件:当时任十九陆军上校的符岸坛,戍守虹桥机场时,奉命击毙傲慢闯入机场的两名日本兵后,却因军方要“息事宁人”而被撤职,后在淞沪会战伤重病逝。符岸坛离去却留下了遗腹子,也就是符立中的父亲符兆祥,后于1949年随继母远去台湾。

  从此,这段往事被彻底尘封,符立中的继祖母再也不曾对父亲和他提起这段往事。直到符立中上了大学之后,酷爱古典音乐和文学的他,时常徜徉在图书馆寻找并吸纳着传统文化。1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竟意外地在一本《海南近代人物志》里看到了“符岸坛”这个名字。

  “这是爷爷的名字啊!他是为国牺牲的,但到底曾经经历过什么,没人知道,又为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祖籍故乡之事……”一连串的疑问在脑海中升腾,从这时起,符立中开始了探寻这段两岸历史的起点。尽管彼时,符立中觉得自己有太多的问题被蒙蔽其中,但他觉得,他有必要,且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与祖父生活相关的地方看看,云南的讲武堂、海南的文昌……慢慢拼凑、复原这段往昔的时光记忆。

  文化的畅游

  上世纪80年代末,海南与台湾有了书信往来,父亲符兆祥好不容易与文昌老家的亲人联络上,但不久因家庭原因又中断了。符立中也错过了与文昌亲人相聚的机会。直到2010年他到北京,参加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研讨会,他说他才开始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大陆的文化气息”。此时,符立中已经醉心于安静地研究文化,直至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邀请他去云南做文化访问,他应邀前往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云南昆明讲武堂的旧址,第一次见到了爷爷的照片和简介,上面写着的是教官,跟名人录里纪录的也不一样,我爷爷穷苦出身到云南从军,我看着爷爷那张笑着的照片,很天真,可我却哭了……”符立中说。

  对海南同样怀有深情的还有符立中的母亲——丘秀芷女士。她是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会长,也是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后代。2016年,丘秀芷来海南三亚参加“两岸笔会”,在参加主办方安排游览三亚河的游船上,向媒体记者出示了丈夫手写的两张寻找同父异母姐姐“符家瑛”和堂哥“符祥雄”的便签纸。在中新社和当地媒体的协助下,丘秀芷即与丈夫堂兄的三个儿子和侄孙在三亚相聚了,这段“代夫寻亲”的佳话,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到访海南过程中,丘秀芷捐赠了多部“特殊”的课本。这些课本均是她的曾祖父当年特意寄给台湾家人的,吩咐家里过门的媳妇必须会讲中文,希望他们不忘祖国。

  当时丘秀芷举起镶有红色相框的全家福照片说,很多台湾人的墓碑上刻的都是大陆故乡的名字,这都意味着两岸人民同根同缘、血脉相连。“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抗日的历史,这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不让历史被曲解。”壮言令人无声动容。

  这些情感,触动着符立中柔软的心弦,也坚定着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他在音乐和文学的评论素养上保持着较高的水准。符立中文笔如情丝细腻、华丽,比如他2011年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个台北青年的上海探险》,文中写到:“历史往往失足于烟波苍茫,除了极少数的名字能镌刻史册,我们草草辜负了时代、时代又辜负了我们。当你追寻着那缕幽光翩然而至,那被遗忘的小径满布斑驳,化长江大河为忧悒之点点涓滴……”可见其文风之所长。

  符立中常喟然掷笔,肃穆深思,有时又为可歌可泣的浩瀚悸动,波澜汹涌,让万千读者的心弦也随之起伏,这或许就是作家的魅力吧。

  心中有海南

  每当谈及海南,符立中的语气便轻松洒脱多了,他拿海南菜打比方,描述了一下自己的理想:海南菜味道纯美,回味无穷,希望将来有一天,读者对我的文学作品,也能做到如是的评价。

  洒脱、直白,记者眼前的符立中,尽管沉浸于创作30年,眼中却丝毫没有岁月的疲态,与记者的对话,年轻且充满着活力,他甚至打趣地说到了海南烤乳猪与泰国烤乳猪之对比,“泰国的烤乳猪,猪脸是笑咪咪的,眼睛上还插了电灯泡,一闪一闪的,不比海南烤乳猪,我是有点被吓到了……”

  欢笑声中,除了初来海南对生活饮食的感受,他谈及最多的还是文学逸事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符立中感觉到,从世界文学的大趋势来看,能够做文学评论的人,文化背景依然非常重要,它需要将人文、地理都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海南文化,符立中持有非常欣赏的态度。“或许会有不理解海南的人,觉得这里是热带地区,这里生活的人们会多少有些懒散,或许受着骄阳炙烤,皮肤也比较黑,但是据我目前认知,抱有这些不理解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北方视角,而不是从真正南方的角度去考量的。琼文化的传统我认为是细腻的,是非常美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美的‘琼’字。如果说世界上有些热带地区文化是粗糙的,那我认为,它也是被迫受到政治或军事战争等因素所影响,并不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粗糙。文化底蕴,是风土人情等等丰富历史所积淀而来,我认为海南文化是有底蕴的,文化从不能以偏概全。”

  作家档案

  符立中:1970年代生于台北,台湾作家,对张爱玲、白先勇的文学研究甚深。17岁开始乐评生涯,对古典乐评界影响深远,他的理论建构、文风布局被广泛模仿。擅长繁复音韵营造气派、华丽的意象,抒情、论理皆有所长,经常受各大报刊邀约撰写艺评,并与程抱一、林怀民等名家合作。作品曾被译成英、法、日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杜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