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从1G到5G,生活被通讯改变 老海口的通讯往事
发表时间:2019-9-16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第一、第二代“大哥大”。邓钰 摄

1.jpg

1992年1月8日,海口市移动电话(“大哥大”)拍卖会。  姜恩宇 摄

2.jpg

诺基亚手机。 邓钰 摄

3.jpg

1991年拿“大哥大”和BP机的女人。(资料图片)


  编者的话: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衣食住行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服装、鞋子、发型的日新月异和丰富多彩,还是通讯工具变得更便利更快速,这背后表现的不仅仅是潮流的变迁,还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进步。本期《海南周刊》聚焦“潮变70年”,讲述老百姓的潮流故事。

  时光倒流27年,1992年海南刚开通首批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启了我省移动通讯的篇章。

  如今,当年堪称天价的“大哥大”已不见踪影,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移动电话一步步从富商巨贾手中的奢侈品变成人手一部的生活必需品。

  海南日报记者寻访到海南首批“大哥大”用户——彭辉与彭燕兄妹俩,在他们的讲述中,一起感受移动通讯的发展进程,回味老海口的通讯往事。

  “有事就呼我”成了流行语

  “有事就呼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是很多海南人习以为常的告别语,BP机是对移动通讯时代最早的见证。

  “有了BP机,人和人的沟通开始‘动’起来。”时至今日,彭辉还收藏着曾经使用过的BP机。他拿出一台TCL牌的绿色BP机,这个小小的方盒子保存完好,虽已失去通讯功能,但装上电池,仍能点亮那块狭长的电子显示屏。“BP机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它当闹钟用。”

  在彭辉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初,在海口地区,BP机已经开始逐渐流行。大街小巷的行人,腰间总会发出“哔哔”声,低头一看,一个比火柴盒稍大的方盒子上嵌着显示屏,屏上出现一个号码。于是,人们立刻就近找一部电话按号码打过去。

  彭辉的第一台BP机购买于1987年,呼号是4位数,8开头2结尾。“当时多数BP机配有挂链和夹子,很多人把它别在腰上,很威风的样子。”他说,不用守在电话旁,不管在哪里,只要BP机一响就知道谁联系了自己,这种感觉很新奇也很有安全感。“不用整天担心错过重要电话,BP机方便了很多人,但它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只能显示数字。”

  为了应对这种不便,聪明的BP机使用者们利用数字设置了许多暗号,创造了一段段数字通讯记忆。如“520”“530”分别代表“我爱你、我想你”,而“110”“119”之类的数字则代表紧急事件,速回电。

  说起BP机,不得不谈到另一个有趣的衍生现象——排队打电话。当时,市政修建的投币式公用电话亭还没在海口街头普及,安装电话的家庭也不多。有生意头脑的人便安装电话开起小店。经常是一部电话机前人们大排长龙等着打电话。

  彭燕在1986年前后安装了一部电话机。“当时装一部电话得上万元,谁家有一部,左邻右舍都会来借用。”她回忆,在当年,私人开的电话铺里,顾客通话每分钟收5角。在中山南路、高登街等路段的电话铺一天流水能有好几百元。

  21世纪初,BP机逐渐退出通讯舞台,这些有趣的场景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难忘的“大哥大”往事

  1987年移动电话进入中国,促进了人们的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移动电话刚刚进入内地时,受港澳文化的影响,人们称之为“大哥大”。然而能第一时间享受这份便捷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哥大”面市初期,不仅价格昂贵,话费也十分高昂。

  1992年,彭辉和彭燕兄妹俩分别购入了人生第一台“大哥大”,他们都是海南首批“大哥大”用户。

  “当时‘大哥大’非常稀有,不仅贵还很难买,甚至要找人拿到内部指标才行。”彭燕回忆,“大哥大”发售当天,兄妹两人在人民公园附近的海口戏院排队购买。当时,“大哥大”使用的通信网络是模拟信号,“大哥大”买回后,购买者需要到运营商处写入信号,还得在无线电管理局办证才能使用。

  “第一批‘大哥大’又大又重,机身像砖头一样,电池和现在的电视遥控器差不多大,但续航时间不足一小时。”彭辉介绍,首批“大哥大”流行时,他曾买过两台,连同号码费,第一台花了5万元,第二台花了15万元。

  5万元和15万元在如今也算昂贵,在当时更是天价。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海口府城的房子才六七百元一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初,‘大哥大’就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拿着‘大哥大’可不好意思坐公交车。”彭燕开玩笑道。

  “第一代‘大哥大’的号码都是6位数,由于是模拟信号,一台机子绑定一个号码。”彭辉介绍,“大哥大”之所以价位差别悬殊,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号码的差别,有些人会为了心中的靓号豪掷千金。

  据相关资料记载,1992年,首批在海南面市的500部“大哥大”尚未开通,就通过拍卖方式被抢购一空,一个号码里含有多个“8”的移动电话竟拍出了30万元的天价。

  当时,“大哥大”的话费也是贵得吓人,双向收费,一分钟一元,而且海口基站少,信号差,省内互打电话必须加区号,离开海口还要加收漫游费。1992年正值海南房地产业的高潮,各路投资商、经纪人、建设者云集海口,躁动的海岛孕育着各种机遇。“当时用‘大哥大’的多是各路老板,为了方便联络业务。”彭辉当时从事建材行业,每个月的话费都得2000多元。

4.jpg

上世纪90年代,街头打移动电话的人。 武进群 摄

5.jpg

BP机。 邓钰 摄


  彭辉记忆中还有件趣事。有次,他和朋友一起在桂林洋游泳,用了“大哥大”打电话。当月在运营商处交话费发现,那个月竟比平时多花近千元。他咨询后才知道,当时海口的基站信号覆盖不到桂林洋,用的竟是广东徐闻的信号,每分钟都加收了漫游费。

  信号!是个话题是个问题

  随着人们的移动通讯需求愈加迫切,上世纪90年代,我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技术,建设功能齐全、覆盖宽广的移动通信网络。

  海南省移动通信局的资料显示:1992年3月,海南开通首批模拟移动电话,1993年,全省移动电话放号即增长了近10倍,达到10385户。

  在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面前,海南于1993年着手进行模拟移动电话第二、三、四期扩容,加快数字移动电话系统建设。1995年4月,海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的省份。

  彭辉、彭燕俩兄妹的收藏也映射出海南移动通讯的发展趋势,从他们的藏品——第二代、第三代“大哥大”中便可窥见。

  “‘大哥大’一代比一代小,也越来越便宜。”在彭燕记忆中,第二代“大哥大”仅有第一代的一半大小,装有薄薄的向下式翻盖,售价已经降到2万元左右。第三代“大哥大”更加轻巧,配备向上式翻盖,屏幕也大了不少。此外,“大哥大”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一二代“大哥大”尚使用模拟信号,第三代“大哥大”已可用SIM卡,利用数字信号通讯,并有收发短信功能。

  迈入21世纪,移动电话技术发展迅猛,各大厂商争相推出功能更加齐全、体积更加小巧的移动电话。也在这一时期,笨重的“大哥大”失去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由于轻巧等特点,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电话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电话使用人数不断增加,电话号码也不断升位。“手机流行初期,各大运营商还面向‘大哥大’用户推出换号送手机活动。”彭辉说,2000年后,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百花齐放,款式越来越精巧的同时,还出现了和弦、游戏、彩屏、摄像等不同功能的手机,又因电话号码不断升位,人们逐渐停用“大哥大”。

  虽然当时话费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对于大众而言仍不算便宜。此阶段,作为移动电话的平价替代——无线市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灵通”,因资费便宜而受到市场欢迎,大行其道。

  彭燕收藏有一台UT斯达康牌的彩屏小灵通。这台小灵通是台黑色的轻薄直板机,使用2G信号,具有短信、闹钟、游戏、日历、通讯等功能,每分钟话费只需2角,非常实惠。

  小灵通虽然便宜,但也有个十分要命的缺点,信号太差,甚至在拥挤的街区,都可能打不出电话。当时有句顺口溜便诙谐地“吐槽”了这一现象,“手拿小灵通,站在风雨中,左手换右手,一直打不通。”

  这一时期,对于消费者而言,信号与资费是不可兼得的选项。

  手机走下“神坛”

  2008年,中国迈入3G时代。

  移动通信网络速度和用户容量极大提升给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红利。图像处理、音乐下载和视频等过去只能在电脑上享受的网络服务,在手机上也有了更好的体验,触屏操控、支持安装各类应用软件的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

  “渐渐地,手机信号越来越好,不再担心在偏远地区联系不上外界了,而且话费越来越低,一个月百余元便足够使用。最重要的是,手机能上网了,虽然网速有点慢,但也能听音乐、刷微博等。”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彭燕也不再担心在野外探寻时,因信号问题,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

  随着手机通讯资费的进一步降低,曾因便宜划算而流行的小灵通不再受宠。2011年,小灵通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3G让路。

  2013年,4G时代来势汹汹,网速极大提升,手机的下载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上百兆每秒,流量资费也大幅度下降。

  “用微信打视频电话、刷抖音,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彭辉和彭燕还发现了一个变化,以前人们用的都是三星、LG等国外牌子的手机,动辄四五千元一台,现在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国产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千把块就能买到一台物美价廉的手机。

  人人都能体验移动通讯的年代已经来临。回望1992年,海南移动通讯写下序曲,细数27年通讯往事:从1G到2G,实现了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的改变;从2G到3G,实现了从语音通信到数据通信的飞跃;从3G到4G,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和传统电信网络的融合,将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用于移动通信,让人们的生活与网络互联。

  如今,5G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万物互联的时代似乎近在眼前,更多通讯奇迹等待发生……(记者 邓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