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要闻聚焦
“文明标配”要自觉常配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海南日报

■ 张永生

  《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实施在即,媒体记者走访发现,还有不少餐饮店既不主动提供公筷公勺,也不提示顾客使用公筷公勺。(9月16日《南国都市报》)

  小餐桌连着大文明。传统观念中,亲朋好友围桌而坐,你替我夹一筷菜,我替你盛一勺汤,是亲密无间的体现。然而,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勺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亲情友情,却增加了病菌传播风险,亦与现代餐饮文明不大合拍。所以,使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让公筷公勺和分餐进食等成为“文明标配”,既可以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又能够彰显现代餐饮文明,其重要性无需赘言。

  文明源于生活。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有赖于家庭的小气候,也有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因此,餐饮文明的形成,既需要人们在家庭餐桌上,坚持使用公勺公筷,不怕费事、不嫌麻烦,又需要餐饮行业能够为人们保持这种习惯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餐饮行业带头践行餐饮文明,以周到贴心的服务倡导新风尚,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反之,餐饮行业对使用公筷公勺不热心、不主动,就可能打消顾客使用公筷公勺的热情,甚至还会把在家庭中养成的好习惯也丢了。古人常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事虽不同,理却相通。

  道理不难理解,可有的餐饮场所为何在推广使用公勺公筷上表现得并不积极?这其中既有对相关规范知晓不够、尚不适应的原因,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出于经济的考量。在一些餐饮企业看来,提供公筷公勺需要更多服务人员和更多餐具准备,不仅会增加经营成本,还会降低工作效率。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也应看到,企业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倡导、践行文明新风尚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不能只算经济效益账,还要多算社会效益账。退一步说,提供公筷公勺虽然会增加一定的开支,但它却能让顾客从中看到企业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口碑,带来更多的“流量”。媒体记者采访中,有市民对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的餐饮场所点赞有加,而对“不主动”的颇有意见,就是很好的说明。

  凡事都有两面性。辩证地看,在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实施前夕发现了一些餐饮场所的“不主动”,也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制定、出台、实施公筷公勺服务规范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它也提示着治理者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阻点在哪里,在监督上应该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规范的约束力,保障规范落地生根见效。毕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规范也只有由纸面的条文成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可能只是走在路上、停在嘴上。在这方面,之前也有过例子,比如,上世纪90年代甲肝流行期间,一些城市曾兴起过使用公筷热潮,可一段时间过后,便不了了之。类似现象同样出现于本世纪初非典流行期间,足以为后来者鉴。

  多一双公筷,多一个公勺,多一分安全,多一些文明。期待你我他每个人都养成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更期待餐饮企业当好倡导、践行餐饮文明的“排头兵”。


相关新闻
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讲坛专家团队走进海口市灵山中学

9月15日晚,海南省“未成年人道德讲坛”讲坛专家团队走进海口市灵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