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推出“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年牛艺术展”—海南文明网
省博推出“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年牛艺术展”
发表时间:2021-2-8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吴孔德的雕塑《五子牛》。

1.jpg

阮江华的中国画《五牛呈祥》。

2.jpg

王楠的作品《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3.jpg

观众在观看展览。

4.jpg

黎文的手绘瓷塑《行运牛》。

牛,在中国作为一种具有图腾意义的动物,自古以来就位列“六畜”之一,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

  2021年,恰逢农历辛丑牛年。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2月7日,海南省博物馆推出新年特展“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年牛艺术展”,100多件以牛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扎堆亮相,迎接牛年的到来。

  在一件件艺术作品中,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雄壮威猛、憨态可掬的牛儿们,带领人们追忆起往昔岁月、乡土乡愁的那份美好,并在纳福迎祥的佳节喜庆中汲取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生肖文化寓意深刻

  从春秋战国诞生,到魏晋南北朝以来广泛使用,生肖已陪伴了我们近三千年,人们也赋予了十二生肖以不同的象征意义,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诉求。可以说,生肖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与历史。

  这不是海南省博物馆第一次举办生肖展览。

  2018年2月,为迎戊戌狗年春节,海南省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金犬望福”的犬类文物展览,上至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80件与狗有关的珍贵文物以及21件套犬艺术品共同亮相,以携幸运狗庆贺新春佳节。

  2021辛丑年至,新的期望随之而来。

  “中国养牛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牛文化也丰富多彩。”省博物馆馆长陈江表示。

  牛之于人,耕田又拉车,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尤于早期人类社会贡献殊大,乃至人类早期文明以其命名:牛耕文明。千百年来,牛“陷泥蹶块,常在草野”“日耕百亩”(柳宗元《牛赋》),只知埋头干活,“不与人间荣辱事”(杨晋《柳塘春牧图》),牛这只知奉献的品格,一直为世人所敬所赞,人们或颂之、或咏之、或绘之、或雕之、或供之、或祭之,产生了诸多的牛事、牛俗与牛之艺术。

  “值辛丑牛年到来之际,海南省博物馆特邀省内外艺术家以牛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并择精品而展,一来丰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活跃节日期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二来弘扬牛之奉献精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油鼓劲。”陈江说。

  邀请函发出仅半个月,海南省博物馆就收到了来自岛内外艺术家们的100余件精美作品,足见艺术家们参与热情之高。

  “这次有关牛年的展览策划,焕发出画家们的创作激情。”在海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阮江华看来,这是极有意义的一次展览。对人类而言,牛既是工具、财富,也是食材、祭品;既是凡间伙伴,又是天上神明;牛的力量无穷、勤勉敦厚的本色,其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激励。“特别是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庚子鼠年后,人们希望‘牛’转乾坤,更加期盼美好的到来。”阮江华说。

  立体多元展示“牛”形象

  记者在“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年牛艺术展”上看到,在“牛事”“牛俗”“牛赋”三个篇章中,国画、版画、漆画、水彩、油画、剪纸、皮影、雕塑共100余件作品,为观众展示生动立体多元化“牛”的形象,堪称一场牛年文化盛宴。

  此次展览,阮江华也奉上了自己创作的一幅中国画作品《五牛呈祥》。画面中,在翠绿肥硕的芭蕉叶掩映之中,体格雄健的牛儿或是相视对话,或是悠闲踱步,一幅南国田园风情画卷让人心生向往。

  记者注意到,本地艺术家们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中虽有不同,却在这一传统题材中凸显出海南文化元素。

  一幅幅书画作品中,芭蕉树、椰子树影影绰绰,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而黎族苗族少女的牧笛之趣,也彰显了琼岛的人文情怀。

  版画家王楠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两张水彩作品《冬牛不瘦,春耕不愁》。“版画作品的创作极其繁琐,一幅版画作品的完成少则两个月,多则大半年。水彩是我的本科专业,这次也算重操旧业,创作出两张水彩画。”王楠说。

  与其他作品不同,王楠的作品呈现出北方冬日的景象:皑皑白雪中,远处的树林显得落寞萧条,农家院子前,正是踏雪而来的牛儿,它们体型结实丰韵,代表着新的一年脚踏实地的美好和圆满。“我是北方人,这些画面是儿时的记忆。在众多生肖中,牛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希望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展现牛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精神。”王楠说。

  在此次展览中,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钟振光选送的沉香雕塑作品《奋起南溟》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件作品可谓“牛劲十足”: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四肢有力地叉开,支撑住强壮的躯体,神态威猛,充满拓荒的英雄气概。( 文\记者 赵优  图\记者 宋国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