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调解室,化干戈为玉帛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海南文明网

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作用,以法治为抓手,以德治育文明,以自治促善治,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党建+文明实践”,成立“板凳调解室”,持续为乡村治理注入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

一、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公民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其文明素养水平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志愿服务弘扬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具有凝聚共识、传播文明,动员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推动全民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落根村结合本村实际,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符合中央精神,适合群众需求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紧扣“文明实践促乡村治理”这一关键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乡村道德建设凝聚力,打造基层治理新局面。

二、实践经验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小到环境卫生,大到矛盾纠纷,事事总关情。为更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员带头,志愿者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筑牢基层治理“稳定基石”。

落根村党群服务中心有这样一间特别的功能室,能“化干戈为玉帛”,这间功能室的名称叫板凳调解室,是落根村“党建+基层治理”的一个创新亮点。2022年7月,村委会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理念引入基层治理,由党支部带头,发动群众自愿捐赠“姓氏凳子”,组成落根村“板凳调解室”,解决宗族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有参与感、获得感。11张座椅,刻着11个不同的姓氏,村民代表围坐,你一句我一句,矛盾解决了,纠纷没有了……这就是屯昌县南吕镇落根村打造的“板凳调解室”。得益于“党建+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模式,在这间特别的调解室里,“大昌叔”“小屯妹”组成的志愿队伍耐心做好调解服务,将堵在村民心里的一件件“揪心事”“烦心事”都得以逐步“销号”。

今年2月份,一起影响了三代人的土地纠纷在“板凳调解室”里得到化解。原来,双方当事人从爷爷辈开始因土地权限问题产生矛盾。近期,其中一家在有争议的土地上种了槟榔苗,另一家发现后,立即将对方种植的近200株槟榔幼苗砍倒。由此,两家人再次发生激烈争吵。两位当事人已踏入古稀之年,为了不让这个土地纠纷再继续影响下一代,村委会打开“板凳调解室”的大门,请他们同桌而坐,进行调解。双方起初态度很强硬,红着脸各说各的道理。村委会调解员耐心地对他们说:“大家是邻居,还是同姓氏、同宗族的,如果一直纠结下去,你们双方的后人也会不断闹矛盾。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理不忘人情,在调解员的调解之下,双方当事人态度渐渐缓和。最终,其中一方放弃树苗赔偿款的要求,另一方也表示愿意将争议土地让给对方耕种,纠纷在“板凳调解室”里得以成功解决。

“不同姓氏的凳子放在同一间屋子,无形中提醒着闹矛盾的群众‘我们都是同一个村的,是一家人’。村民坐在对方姓氏的凳子上就会想起同乡情,情绪就缓和了不少,调解工作做起来就顺利得多。”落根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治保主任许积恒说。这种做法很有效,一家人有事好商量,有什么矛盾纠纷,来这里坐一坐、谈一谈,往往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板凳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解了6起村民纠纷,充分发挥了“让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效用,也进一步促进了乡风文明。

三、工作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在联系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以文明实践推动基层善治,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着力加强文明实践,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来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一、聚焦首要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思想就是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加强文明实践、推动基层善治的首要任务。要始终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到基层最末端,坚持不懈加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面向基层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传宣讲,推出更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理论宣讲产品,把理论观点变成生动道理,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潜移默化激发广大群众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的“精气神”,广泛凝聚起自觉自愿参与基层自治、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动力、统一意志、共同行动。

二、用好基层载体,发挥“板凳调解室”等阵地作用

“板凳调解室”是落根村结合本村实际、发挥乡贤力量、凝聚村民的重要阵地,以点带面,进一步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资源,充分发挥基层阵地加强文明实践、推动乡村善治的载体作用。要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中心、农家书屋、纠纷调解室等现有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和志愿服务资源流动互动,构建起点多面广、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接地气、去官气、传正气、转作风、惠民利”等志愿服务活动送到群众心坎上,切实发挥文明实践阵地引领文明风尚、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基层矛盾、促进民主协商、强化基层自治的综合平台作用。

三、紧扣群众需求,弘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一件件民生小事,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善用“板凳调解室”“大昌叔”调解茶话室等阵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高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建引领作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