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拟推荐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公示—海南文明网
海南省拟推荐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公示
发表时间:2022-5-12 来源:海南文明网


按照中国文明网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在各市县广泛开展评议推荐的基础上,现将拟向中国文明网推荐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从2022年5月12日起至5月15日止,欢迎广大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联系电话:0898-65331674。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海南候选人名单 

 

144_副本_副本..png


候选人事迹简介


符国仲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文昌94岁阿公举家捐1000多万元助学

符国仲,1929年9月出生,现年94岁,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宋六村人,是宋六小学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虽然退休四十余年,但走下讲台的他却一刻都没有真正离开过曾经“耕耘”过的“园地”,这位将教育视作生命的“教书匠”,用他的言行影响着身边无数人。数十年间,他筹集善款1000多万元用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帮助无数学生圆梦,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三公”。

符国仲是文昌市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回到村里的符国仲成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站上了宋六小学的三尺讲台,而这一站就是三十年。1980年,符国仲从学校退休。离开讲台后,他没有摇着蒲扇、喝着老爸茶在茶店里侃大山,而是经常在校园里转悠,心系学生。当时的宋六小学校舍破旧、杂草重生,只能利用部队的营房旧址上课,连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

动员筹资改造教学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符国仲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1990年,符国仲召集家里人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会议,在会议上,家人都支持他的想法,共同捐了13.5万元。这些钱随后用于购买、修缮原有建筑物做为宋六小学的固定校址。为让学校环境更好,符国仲四处奔波,筹资重修旧的教学大楼,协调新校区规划。2000年,他争取到村里土地约30亩用于扩建,并动员弟弟符国成、妹妹符菊花、儿子符民及十多位家庭成员共捐资300万元,重修了旧教学楼、师生宿舍,并新建一栋三层教学楼,四套教师宿舍,一座图书馆以及文化长廊、校门,水泥校道、操场、跑道、舞台、篮球排球场等设施,让宋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让孩子们上课更加舒适。2002年、2012年,宋六小学两度荣获全省校容校貌二等奖。

成立教育基金,助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2006年,符国仲再次动员弟弟符国成,捐资700万创办符国成教育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都给教师捐赠服装,给学生捐赠校服,对成绩优异的学子和和教学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学奖教表彰。对从宋六小学毕业并考取重点中学乃至大学的毕业生,在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业继续予以支持,至今资助困难学生完成中学大学学业共66人。符国仲还发动亲人给文教镇教育慈善会捐资25万元,给文教镇联东中学捐资10万元,并每年出资4万元慰问全村孤寡老人,每年积极筹资助力当地开展文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符国仲的善举感动了很多人,很多他帮助过的学生在逢年过节时都会过来探望他。对于自己捐资助学的行为,符国仲说,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文化,所以我就重视学校教育,想叫学生们多读书,为我们国家多出力,为我们人民多做贡献。

躬身续教业、赤心报桑梓。符国仲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得到社会的高度称赞,2010年被文教镇政府评为尊师重教社会人士,2012年被文昌市人民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并于2022年被评为文昌市2021年第五届“感动文昌”十大人物。(文昌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黄良策)


王秀凯证件照_副本_副本..png

八旬老人志愿支教献余生

王秀凯,男, 1936年1月出生,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教育局退休干部。王秀凯从1997年退休至今,他一直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海口市琼山区所有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学校。他先后深入全省148所学校作了200多场辅导报告,听众达11万多人次。近几年来,他又先后在105所学校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上“队课” 200多场次,其先进事迹获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我的命是共产党救的

少年时期的王秀凯是抗日儿童团的一名成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因参与抗日宣传活动被日本侵略者关进地牢;解放战争时期,在参与革命活动时又身负重伤,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至今仍有子弹留在他的身上。“我的命是共产党救的,为共产党工作,是我一辈子的事。”王秀凯依然清晰地记得,1954年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少先队的辅导员,谁也没想到,这个工作他一干就是68年。

职务可以退休,中共党员的身份不能退休

王秀凯退休后,被聘为海南省少工委顾问、海口市琼山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海口市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琼山十小、新民小学等18所学校校外辅导员。王秀凯还给自己定下了“三不”规矩——不收钱、不接送、不吃饭。每次辅导都是步行或坐班车前往,不让学校接送,不吃学校的饭,更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仅不收钱,王秀凯还自己“贴钱”给孩子们买礼物。多年来,王秀凯“搭在”这方面的钱大概有七八万元。“有人说我笨、说我傻,说我不知道退休之后享清福,又不挣钱还往里搭钱,但我不在意,这是我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做的。”王秀凯说,“职务可以退休,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退休,共产党员就是要为党做事!”

如果还能动,就一直干下去

王秀凯患有高血压、腰间盘突出、关节病等多种疾病。为此,他的身上总带着止痛药,防止突然疼起来,影响讲课。王秀凯把少先队辅导工作看得比天大,2005年的一天,他到30多公里远的琼山区甲子镇椰树希望小学少先队干部培训班作辅导报告。因路远难走,他早上5点半起床到车站坐车,8点半,在距离学校还有8公里山路的仙沟镇下车时,突然头晕目眩倒地不起,经路人施救并服用降压药后,他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找来一辆三轮车,坚持准时赶到学校授课。曾经有医生告诉他,经常这样吃止痛药“会死的”,可他却认为,真正的共产党员,为党工作是不怕死的。王秀凯说:“趁着我现在还能动,就干一天算一天,哪天要是真动不了了,那就算了,如果还能动,就一直干下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秀凯退休20多年仍不舍离开三尺讲台,80多岁带着病痛走遍琼山区所有小学,默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余热。

先进事迹获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王秀凯的先进事迹感动不少群众,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区表彰72次。近年来荣获海南省“十佳正能量”“最美志愿者”“2020-2021年度感动海南十大人物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受到中央、海南、海口各级媒体的广泛报道。(海口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林煌吉)

冯礼菊证件照.jpg

柔肩挑重担 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公婆和丈夫大哥

冯礼菊,女,1965年出生,57岁,万宁市后安镇曲冲村人。三十八年与丈夫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三十八年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她一人照顾着3名患病亲人,以她的柔软和坚韧,用勤劳的双手托起家庭的希望,温暖着一个家庭,温暖了几代人的心。大爱不用厮守,孝亲不必晨昏,孝顺、孝敬、孝养,源自她灵魂深处的虔虔孝心。

贫寒家风雨飘摇,好媳妇永不言弃

80多岁的婆婆身体一直都不好,患有哮喘,时常也去看医生。过一阵子,婆婆病重,卧床不起,丈夫文明山又要去田间干活养家糊口,文明山的其他兄弟姐妹各自有家庭分居在外,照顾婆婆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为了让丈夫安心忙自己的活,冯礼菊说:“我是你的妻子,婆婆就是我的妈,照顾她也是我的职责,应该的。”从此,冯礼菊独自承担起照顾卧床婆婆的重担,这一照顾就是两年,直到婆婆去世。

民心淳朴孝心肠,陪护周到不怕脏

2014年,婆婆刚病逝不久,80多岁的公公又突然摔倒导致瘫痪,终日卧床不起。为了这个家,冯礼菊主动和丈夫商量,丈夫主外养家,自己则照顾家里和老人的生活起居,有空闲的时间也可以下到田间帮忙。
“那时候爷爷脾气不好,时常发脾气,我妈也不计较,每天都帮爷爷擦身子、换衣服、翻身、按摩,每天都会冲一杯咖啡给爷爷喝。记得有一次,爷爷病重大小便失禁,我妈叫上我爸一起去帮忙,可能味道太大,我爸刚进去收拾一会儿就跑出来吐了,我妈一个人在爷爷房间里收拾,换了好多盆水来擦拭,我记得很清楚。”冯礼菊儿媳说道。

冯礼菊不怕苦不怕脏,为的就是能把老人照顾得好一点。冯礼菊就是这样任劳任怨地照顾着生病在床的公公长达8年,直至公公2021年12月病逝,享年93岁。

悉心照料兄长,嘘寒问暖不延时

丈夫哥哥文荣山,无妻无子,身患哮喘病,特困户,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发放的特困金。近年来,哮喘加重,犯病期间每天都需要卧床吸氧。

冯礼菊见大哥无经济来源,便叫上大哥一同吃饭,这一吃就是十几年。近年来文荣山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冯礼菊便主动将一日三餐都给大哥送了过去。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她还经常饭前询问大哥要吃什么菜,变着花样给大哥做饭。近日天气转冷,半夜里冯礼菊总不忘起身查看大哥的身体情况,防止大哥因感冒致使哮喘加重。

孝道中华美风尚,感恩尽孝应弘扬

家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俗语并没有在冯礼菊身上应验。

“要是没有她,我的这个家早就散了,一家八口,三个病人,是她在背后辛勤的付出,才换来我的这个家”。丈夫文明山动容地说道。

提起冯礼菊,邻居们纷纷夸赞。邻里说:“照顾病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能一两个月还能坚持,但像冯礼菊这样的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是真不容易啊!”万宁市委书记贺敬平了解到冯礼菊孝老爱亲的行为后表示赞扬,“在一个家庭中,冯礼菊能够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坚定着对家庭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的美德体现在一天天、一年年的平凡又简单的生活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传递了正能量,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万宁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蔡青茹)


陈奕雄证件照_副本_副本.jpg

坚守乡村十八载,“俯首”甘为孺子牛

陈奕雄,男,1971出生,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苏民小学语文老师。2004年,陈奕雄在偏远乡村学校成为一名教师。未曾想,一走上讲台至今就已18年了。如今,身患晚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陈奕雄,依然每天拖着病躯站在讲台上。那一张张成绩单,那一张张笑脸,那一声声暖心的问候,让他感到幸福,甚至让他“上瘾”,这些便是陈奕雄继续坚守下去的原因。2013年,陈奕雄获得第四届海口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奖。

临危受命成为乡村教师

陈奕雄是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北港村人,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从小就发奋努力读书,一心想出去闯出一番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奕雄成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考上中专的人。从海南技工学校毕业后,他在船务公司当上了管事,跑遍了中国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国家。2004年,陈奕雄全身关节刺痛,他以为得了风湿病,便中断水手生涯,请假回村中调养。此时,村里有一名语文教师离职,学校没有人上语文课,校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当听说陈奕雄已回到村里,校长亲自上门恳请。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爽快地答应了。

此前,北港小学毕业班的成绩在全镇排名靠后,连续几年都被镇学区点名批评。为了让学生的成绩迅速赶上,不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的陈奕雄对每节课都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辅导书,课前精心准备,课后及时总结。一个学年后,北港小学六年级语文及格率在演丰镇排名第二,实现历史性突破。学生的进步就是对陈奕雄最好的安慰,原本只想教一两年的他,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讲台了。看着身边的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却完全不为所动,一心就琢磨着怎么把孩子教好。

吃止痛药仍坚持上课

2010年,陈奕雄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这意味着他以后很有可能会瘫痪在床。从此,陈奕雄就过起了药不离身的生活。在他的家中,常备的止痛药就有七八种,有涂抹在关节上的,敷在后背上的,还有口服的,一种药吃时间长了,身体就会产生耐药性,所以要经常更换。随着病情越发严重,不靠药物陈奕雄晚上疼得根本无法入睡。因此,吃止疼药已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并且药量在不断加大。一次,陈奕雄将装药的布包带到了教室,准备身体难受的时候及时吃药。一个学生看到了,以为包里装着零食,打开一看结果全是药瓶,连忙对陈奕雄说:“老师,你吃这么多药,小心中毒。你死了,我们就没有老师了!”陈奕雄转身微笑得说:“不怕,我命大!”

伤病带来的不仅仅是疼痛,还有生活的不便。因为脖子僵硬,食道受挤压,较大的块状食物难以下咽。袜子是无法自己穿上去的,要靠同事帮助才能穿上。为避免麻烦别人,大多数情况下,他干脆不穿袜子。穿裤子就更费劲了,由于不能自由弯腰,腿早就不能随意抬高,只能躺在床上双脚对准裤头套进去,然后再抬高双脚,把裤头往下拉。有时裤子会套不准,有时裤子会被卡住,有时会把腰弄疼……平常人轻易就能完成的动作,陈奕雄要使上十分的力。“唉,太难了,放弃算了。”这样的念头会在陈奕雄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很快他又告诉自己,踏上讲台那刻起,他早就把自己交给了教育事业。

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2021年2月,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通车,结束了北港岛2000多名居民靠船出行的历史。这是一件大喜事,但随着路的开通,北港小学的学生流失越来越严重,最终被撤并。2021年9月,陈奕雄被调往苏民小学任教,这所学校离家20多公里,交通是个大问题,况且,他生病的身体承受不了往返的劳累,如果租房住的话,以他微薄工资,生活立马会捉襟见肘……,面对现实的困境和新的选择,陈奕雄反复衡量,内心也有些动摇。可是,他太留恋这三尺讲台,无法放下他的追求。学生们充满渴望知识的眼神,让他有了抵抗疾病的力量。陈奕雄说服了家里人,支持他坚守讲台。但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呢?正当他左右为难之际,同校一位与他搭档多年的教师,主动放弃调往镇中心小学的机会,提出和他一起调去苏民小学,和他也有个照应。食,可以和同事搭伙;住,学校有小平房;就这样,几个外甥和同事承担起了接送他的任务。安顿下来后,他又可以专心地站在讲台上授课了。

让他自豪的是,当年最顽皮的学生后来当上了国家公务员,当年考试曾不及格的学生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作为一名临聘教师,陈奕雄已经走过了执教生涯的18个春秋。在陈奕雄看来,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久,他只想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趁着还能教书,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用他的大爱为孩子们托起梦想。(海口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林煌吉)

陆叶证件照_副本.jpg

海浪汹涌无所惧 入海勇救溺水人

陆叶,男,汉族,36岁,广西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委会勒菜八队村民,广西冲浪协会冲浪板特飞集团副秘书长兼教练。2022年2月10日,万宁神州半岛海域,一名来海南游玩的大学生在海上布网捞鱼时,被渔网缠住无法脱身,情况危急。此时,正在岸边休息的冲浪教练陆叶抓起桨板冲向大海,5分钟成功救人。

有智,借助桨板五分钟救人

2022年2月10日19时左右,从广西柳州来万宁游玩的陆叶正在万宁神州半岛第三湾海滩上闲逛。当时离他大概200米左右的海滩上有大小约十多人在那里扎堆闲聊,突然听到“啊!啊!”的恐叫声。他循声望去,约100多米的海面上有人挣扎着,接着听到“救命啊!救命啊”的声音。他意识到有人溺水了,但并没有贸然下水,而是跑回停放在沙滩不远处的自驾房车上取出桨板,然后往海边冲去。他顾不得多想,随手把手机塞给旁边的一位男子,二话不说便冲下海,划着桨板冲到了溺水者的身旁。

“是一个青年小伙,当时海水已浸没到了他的鼻子,生命垂危。”陆叶划到溺水者身边后,海浪汹涌危在旦夕。陆叶不敢大意,迅速趴在桨板上,抓住溺水者的双手,拖他放在桨板上,大声叮嘱道:“用全力,抓住绳子,千万别松手!”

看着溺水者的上半身已稳稳地固定在桨板上,初步脱离海水淹没的危险,陆叶赶紧用腿夹住桨板,探身摸到溺水者的大腿,往桨板上拖拽他的下半身。然而,汹涌的海浪毫不留情,陆叶险些被拽入大海。

“当时,我既要控制自己的身体,还要把他搬上桨板,太难了。”陆叶不敢放松,多次发力,经过一分多钟的努力,终于把溺水者搬到了桨板上。这时,陆叶发现溺水者不仅双脚被渔网缠住,渔网上竟然还挂着一个沙袋。看着周围黑暗无边的大海,陆叶不敢停歇,赶紧帮忙清理渔网。“如果拖拽着渔网,肯定无法划桨板,何况溺水者当时神志不清,时间就是生命。”即使再着急,陆叶也提醒自己不要慌乱,想方设法快速解网。又耗费了一分多钟,陆叶才解开渔网。

此时,溺水者的体力略有恢复,陆叶要求他抓紧桨板上的绳子,而自己则跪在桨板上,用双腿固定溺水者的小腿,避免他被海浪冲击失去平衡再次落海,同时快速划桨驶向岸边。最终溺水者,被陆叶用浆板带回海滩上。下水到救起人,全程不到5分钟。

有爱,水性好曾多次救人

陆叶将溺水者安全送回后,看着溺水者已无大碍,便默默地离开了。2个小时后,溺水者来到陆叶的房车前,感谢陆叶的救命之恩。海滩上游玩的游客见证了整个施救过程,“那是从死神的手里抢回一条人命!救人全程专业、迅速,而且智慧、科学!”游客不禁向陆叶竖起大拇指称他是“英雄教练”。

回想起海里的救援过程,陆叶也不禁后怕,“怪不得我拽的那么吃力,幸好我带着桨板去了,如果徒手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海浪特别大,没有桨板体力肯定不支。”他暗自庆幸,救人没有蛮救,在施救的同时,先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陆叶透露,这次并非他第一次下水救人。从小在水边长大的他,水性好,曾多次遇到有人溺水的险情,所以积累了不少水中救人的经验,但海中救人还是头一遭。“我们玩水的都知道,海况非常复杂,尤其是遇到暗流的时候,所以救人的时候其实心里很忐忑。”陆叶说,虽然有过一丝犹豫,但“赶上了,必须救!”(万宁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蔡青茹)

蔡乙宾_副本.jpg

献血救人 大爱无疆

蔡乙宾,男,中共党员,1979年出生,汉族,海南省定安县人,现为昌江黎族自治县红林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部长,2016年4月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1岁白血病女童。

捐献造血干细胞   义不容辞

2015年12月9日,经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检索,蔡乙宾的HLA组织配型与一名正在上海救治的1岁白血病女童初次配型相合。当得知和自己配型初步相合的1岁女童急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蔡乙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只要不影响工作,我都愿意捐献。”

2015年12月22日,专家确定对蔡乙宾造血干细胞进行高分辨血样检测。省红十字会指派工作人员以及护士很快找到了蔡乙宾,采集高分辨血样后,送往上海实验室进行检测。

2016年1月7日,好消息再次传来——蔡乙宾的血样和女童进行高分辨配型后10个点完全相合。医生说这种概率在非血缘关系的人中只有百万分之一。蔡乙宾感觉自己就像中奖一样,能救人一命他很自豪。他欣然同意捐献,拯救这名患白血病的女童。

捐赠计划马上启动,蔡乙宾于2月26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身体检查,4月1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办理志愿捐献入院手续,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低调的蔡乙宾并不想让单位知道此事,也不愿因此耽误工作。因捐献前要持续注射一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 ,而他只向单位请了两天事假,趁着清明假期来到海口,4月6日进行移植手术。

蔡乙宾捐献了209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由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负责护送到上海。时间就是生命。但原定于4月6日16时35分起飞的飞机,却因上海一直下雨,延迟到19时30分才起飞。22时40分,飞机终于抵达上海,一行人火速往医院赶,到达医院时已经是7日凌晨。

上海院方于4月7日1时6分,对小女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1时48分,手术顺利结束。小女童终于得救了!

蔡乙宾的大爱让小女童一家非常感动。女童的父亲说,蔡乙宾是他们全家铭记一辈子的恩人。

无偿献血13年  默默无闻

蔡乙宾第一次献血,还需从13年前说起。2009年,30岁的蔡乙宾在海口工作。有一次,他在明珠广场逛街时,无意中看到了献血车,有许多人在参与无偿献血。他情不自禁地就走向了献血车,第一次他献血400毫升。“献血有助于身体血液循环,更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但第一次献血,他没敢告诉家人。”蔡乙宾说。后来,蔡乙宾坚持每年献血,但一直没有告诉家人与同事。

2010年,蔡乙宾在一次献血中,工作人员告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问他愿不愿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蔡乙宾坚定地说“愿意”。蔡乙宾说,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并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此时,他已来到昌江工作,但一有时间,他就去参加无偿献血。至今,蔡乙宾无偿献血已有13年。一如他的初衷,只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蔡乙宾曾荣获2015年度“优秀团干部”,2016年“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荣获2016年“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中国网事海南好人2016年度十大网络人物”,荣获第二十三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获2016-2017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昌江县文明办推荐 撰文陈雯)


陈茂司_副本.jpg

践行公益责任  打造“书香”家园

陈茂司,男,1979年7月出生,42岁,中共党员,海南青路文旅公司总经理。退伍军人出身的他退伍不褪色,弘扬正能量,参与公共事业一直是他退伍后永恒的主题。他创办的青路书堂承载着公益阅读的功能,在本地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百姓身边的图书馆”。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青路书堂收益呈现负增长,他却依然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公益阅读空间,坚持为广大民众担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先后被评为“感动万宁”2018-2019十大年度人物、海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公益先行,把公益阅读空间建在黄金地段

在万宁,有这样一家书店,300多平米的全民公益阅读空间,设有120个公益阅读位,提供近万册书籍公益共享,每年惠及读者近2万人次,这就是青路书堂。

说起青路书堂,陈茂司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青路书堂不仅是自己创业的阵地,更是服务大众、传播文化的公益平台。6年来,陈茂司投入近200万元,坚持在青路书堂里打造全民公益阅读空间,为广大读者提供公益共享空间和阅读书籍。

青路书堂创办于2011年,占地共约900多平米,整个公益阅读空间占书堂总空间的三分之一。在书堂的运营初期,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实体书店总体运营出现亏损的局面。即便如此,陈茂司依然没有放弃,反而不断扩大书堂的公益阅读空间。直到2013年,通过陈茂司的积极探索,书堂终于扭转了亏损的状态,实现了盈利。这也让陈茂司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公益行为和运营行为是能够相辅相成。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又能提供公益服务,这是他最满意的结果。

爱心联盟,把公益阅读向公益文化延伸

随着青路书堂的不断发展,2016年陈茂司成立了文化公益基金,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青路书堂打造成一个立体式展示万宁本土文化的平台,让本地人通过这个窗口更深入了解万宁,让外地人从这里认识万宁。陈茂司除了提供公共阅读空间、传播本土文化外,还坚持以企业团队策划及赞助资金物料的形式,联合万宁市相关部门及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公益社团,开展社会公益主题推广活动,同时也利用自身企业平台资源,推广乡村文化发展,倡导文明新风尚。在陈茂司的带动下,周围的人也都纷纷加入其中。几年间,在陈茂司的组织下,举办公益书画摄影展十几次,举行了百场公益文化推广活动,如读书会、摄影、书画、音乐、朗诵、亲子等,现场参与人数近万人次。同时,组建青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乡村公益课堂近百场,深受社会广泛好评。

陈茂司说:“我所做的事情回头一看,其实是受党的教育和部队教育的影响。比如,我一直坚持做的本土文化推广,就是想要更多地人去了解家乡、也想要让家乡的文化走出去;又如,我们做的公益课堂、公益讲座等等,基本都是面对未成年人展开的。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引导广大未成人年爱党、爱国、爱家乡。我想,这个就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万宁市文明办推荐  撰文蔡青茹)


符秋兰_副本.jpg

公交运行背后的“指挥官”

符秋兰,女,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临高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调度主管。近日,她被海南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文明办等多部门授予“海南最美农民工”荣誉称号。作为公交调度主管,她肩负着公交线路开发、线路运营调度管理、公交站牌维护等工作,是公交顺利运行背后的“指挥官”。

从“公交迷”到公交“指挥官”

符秋兰从小就是一个“公交迷”,喜欢公交车、爱坐公交车,进入公交行业工作是她从小到大追求的事业理想。2012年4月,她如愿加入三亚公交公司,成为一名真正的“公交人”。从业以来,符秋兰参与了近百条公交线路的设计和开通,以及上千次的线路优化调整、临时调流、站点更名。有时为了熟悉线路,还专门坐车将线路“走”一遍。每一个新的想法,每一次会议研究,每作一次现场调研,她都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并做好进度跟踪。多年下来,写了满满几本线路和站点的变化记录。为科学合理做好公交调度,符秋兰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每一条线路制定发班计划都必须要跟车调研,掌据线路的乘客需求,才做出合理的发班计划。符秋兰说:“能在自己的家乡为公交行业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感觉很自豪,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但看到我们的公交车运行在大街小巷方便广大群众的出行,心里面挺满足的。”

精湛业务践行“为民服务”

2020年9月,临高公交公司成立,符秋兰由于业务精湛从三亚公交公司被调到临高,担负起新公司公交线路制定和发布的重任。公交何时发车、间隔多久、节假日高峰如何保障乘客出行……这一个个问题都是符秋兰每天必须要思考解决的。回到临高工作后,符秋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21年底,金牌港产业园多家企业给她们写信希望开通金牌港到县城的夜间公交,方便员工下午下班后能到县城购物游玩。保障金牌园区企业员工的便利出行关系到临高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了能够尽快开通此条夜公交线路,符秋兰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实地走访调研,终于在2021年12月31日下午6点发出了首班第62路金牌港产业园夜班公交车。

从一名公交车乘务员慢慢成长为调度主管,符秋兰凭借的不仅仅是认真细致,还有刻苦学习,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努力提升自己。2015年3月,公交板块调度管理模式由人工调度向智能调度转型,符秋兰将自身扎实的调度业务融合互联网,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升级进化,通过刻苦学习训练,迅速适应了新的管理模式及操作流程。

符秋兰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调度主管,必须要比调度员懂得多、做得好,只有这样才能带好班领好队。参加工作十多年来,符秋兰从未有一刻松懈,遇到挑战不服输,从一窍不通到熟能生巧,她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逢年过节,遇上客流高峰期,她都会主动请缨参加应急项目,从未有过一丝怨言。临高公交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她从未接到一起投诉,始终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践行着让市民出行更便捷的服务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符秋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年来她立足公交岗位成长成才,在一次次调度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临高县文明办推荐 撰文王 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