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社会文明大行动
海口:“一村一策”破解治污难
发表时间:2019-6-21 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市结合村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污水处理模式

“一村一策”破解治污难

  建在村民房前屋后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中的植被郁郁葱葱,俨然一个个“小湿地公园”,村民洗菜、洗澡、如厕等生活产生的污水在此经过处理后,变成清澈的水,从一旁的管道流出。

  6月20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西庆带领下,前往海口市开展2019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当天上午,当检查组来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育村,这种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吸引了检查组成员的注意。

  据悉,这种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取“分户污水处理+排水暗沟自流+生态植草沟”的治理模式,居民生活污水排入这种小型污水处理站后,经过厌氧反应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各种植物组成的人工湿地,通过植物根部吸收,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可以用来灌溉、浇花等。

  “海口市每个村庄位置、分布、人口密度情况各不相同,周边环境、用地选址及尾水排放受纳水体情况也各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各个村庄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收集处理模式。”海口市副市长文斌介绍,目前,海口市采取的农村污水治理工艺由原来的“管网+一体化设施”的集中治理模式,调整为村庄集中处理、分散处理模式、纳入城镇排水管网处理模式、“大集中+小分散”处理模式4种处理模式。

  而道育村这种每家每户建设小型人工湿地式污水处理设施的模式,就是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据了解,该村共有202户1107人,单位人均综合用水量约为100升每天。该村原方案采取集中处理模式,需建设3925米管道和一座处理能力为8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投资估算910万元,但道培村所在的石山地区遍布火山岩,地表开挖困难,经过专家建议,改用分户处理模式,需建设1010米长的管道和202座分户污水处理设备,投资也降至721万元。

  文斌介绍,在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中,海口市除了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外,还邀请了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专家作为海口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团队,从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技术审查、项目验收、经验总结等方面为海口市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此外,为确保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运营有效衔接,海口市将海口市水务集团定为农村污水治理代建和运管单位,全程负责农村生活污水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同时建立了全市农村污水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实时掌握设备运行及故障情况,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平稳有效运行。(李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