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母瑞山 琼崖革命的摇篮
发表时间:2020-3-17 来源:南国都市报

0.jpg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坐落于定安县南部地区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芳名榜旁这句话令人对曾发生于此的革命历史肃然起敬。在海南的革命斗争史上,母瑞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932年两次成功保留革命火种,为海南革命“23年红旗不倒”创下“伟功”,被称为琼崖革命的“摇篮”。

  第一次保存革命“火种”

  600余人转移到母瑞山 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8年底,琼崖土地革命转入低潮。各地中共党政组织、武装队伍和群众团体,有的被打散,有的上了山,有的转入地下进行隐蔽活动。后来,有600余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母瑞山转移。

  木ruishan是五指山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支脉,位于海南岛中部定安县南端,方圆100多公里。山下周围,肥田沃野,得天独厚。

  在革命遭到敌人重兵“围剿”之际,在母瑞山的将士们粮食供给困难。琼崖革命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考虑到敌强我弱的革命局势,决定创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力量。他带领红军搞好军民关系,又组织干部、战士和跟随红军进入母瑞山的民众,披荆斩棘,烧山开荒,种植农作物,进行生产自救,先后开辟了3个红军农场,建立了上村、中村、下村3个革命村庄,种植了二三百亩农作物,初步解决了母瑞山根据地的粮食问题。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母瑞山革命根据地还建立琼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和民众训练班,加强骨干培养工作;因陋就简办起了军械厂、红军医院、印刷所、粮食加工组、缝纫组、商店等。“那时,母瑞山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社会,各方面的运转比较有序。”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说。

  在琼崖反“围剿”失败后,革命的火种在这里得到掩护,又从这里掀起革命的狂澜,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琼崖革命的“摇篮”。

  第二次保存革命“火种”

  敌人疯狂围剿根据地 26颗“革命火种”成功突围

  1932年,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出3000多人赴琼,向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据险扼守,浴血奋战,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在必经之路沿途挖陷阱、插竹签、埋地雷阻敌深入。

  “但寡不敌众,对方又武器精良,很快进占母瑞山根据地中心区域,并把红军军械厂、粮食加工厂等所有茅草房全部烧毁,粮食、物资洗劫一空,毁坏作物。”王学广说,敌军把红军逼入近乎绝境。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重重包围下,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符明经、秘书长王业熹等带领琼崖党政机关干部和红军指战员100多人,在母瑞山密林深处,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

  敌军把母瑞山团团包围,严密封锁,在根据地周围修建碉堡炮楼,推行保甲制度,把母瑞山周围广大地区变成“无人区”,分片搜山,轮番向红军进攻,陷红军于孤立无援之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经过这次“围剿”后,各项基本设施已荡然无存。

  母瑞山的革命将士们完全与外界隔绝,100多人几个月在山上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只好靠挖野菜、拾野果充饥,抓鱼虾,掏鸟窝。住在低矮潮湿的山洞里,衣服穿破穿烂了就穿树皮。100多人的队伍最后仅剩26人,但同志们的革命斗志却毫无减退。经过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冯白驹最终成功带领25名干部战士突围转移,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23年红旗不倒

  琼崖革命的摇篮 红色旅游造福当地百姓

  火种不灭、红旗不倒。1928年和1932年的两次成功保存革命火种,也让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整个琼崖革命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母瑞山也因此被誉为琼崖革命的“摇篮”。

  “革命火种的保留,让星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琼崖坚持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学广说。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旧址)于1996年8月1日落成,并被列为省级革命纪念建筑物,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16年,定安县投入4000万元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母瑞山红色旅游景区,一个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正崛起。

  “这些年来,每年都有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到此参观,听我们讲述母瑞山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2018年和2019年都有超过8万人次来这里参观。”王学广说,该园还举行了重走红军路等体验式活动,他也到省内各地开展宣讲活动,传承母瑞山的革命精神。

  母瑞山红色旅游的开发,对带动百里百村及周边苗村的旅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定安加强母瑞山周边村落的规划,修建多条乡村道路,沿途建设多个红色雕塑墙、临街墙体彩绘,完善标示牌、路标,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游客慕名参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外,可以在周边泡火山冷泉,还可以在周边吃农家菜,领略美丽乡村风土人情。(记者王康景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