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风尚
海南长臂猿第五种群正在形成 岭上有“猿”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树上活动的海南长臂猿。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1.jpg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一家三口。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2.jpg

俯瞰白沙青松乡斧头岭山下的苗村。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被流放海南时,也曾看到过海南长臂猿的踪影。曾几何时,海南长臂猿遍布全岛,尤其是晨起后或夜幕前发出的鸣叫犹如天籁之音,在热带雨林里此起彼伏,给人以无穷遐想。

  现今,作为“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仅存活于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在1984年第一次开展对海南长臂猿的专项调查中,仅记录到2群9只;2003年开展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依旧仅为2群,但数量为13只;2015年,记录到的种群数量已为4群25只以上。不过,截至2019年12月,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显示为4群30只左右,第5种群正在形成。

  在省内外海南长臂猿研究学者看来,海南长臂猿现状可谓“一喜一忧”,“喜”的是长臂猿数量已从30多年前的9只左右增加至30只,“忧”的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栖居的环境没有扩大,这4个确定种群的“猿人家族”备受各方关注。

  4个种群 各有领地

  “目前,在霸王岭保护区监测的4个种群为15只成年猿、15只青幼猿,从年龄结构等情况来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过,成年的母猿偏少了点。”7月中旬的一天,远眺着霸王岭莽莽群山,对于这4个种群的“定位",在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根已30余年的海南长臂猿“土专家”陈庆十分熟悉。

  据描述,海南长臂猿主要栖居在原生性的热带山地雨林沟谷地区的大型乔木上,喜欢在山体中部和中下部活动,很少在高海拔的山巅或山脊看到它们的踪影。其中,海南长臂猿A群活动范围主要在霸王岭昌江境内,B群活动范围也在霸王岭昌江境内,而C群家族成员稍多,大多活动于霸王岭白沙青松乡境内,而D群规模最小,活动范围尚未确定。

  对于这4个种群的栖居环境,海南长臂猿研究学者刘振河、覃朝锋则给出了一组更翔实的科考报告:A群大多以霸王岭东山脊为中心,面积约500公顷;B群以霸王岭的直沟为中心,主要活动于海拔800至1000米间的沟谷地带,面积约200至300公顷;C群在霸王岭白沙境内的沟谷;D群则在黑岭西侧沟谷,面积约300至400公顷。 就以上数据可推测,猿群活动的范围一般在200至500公顷之间,不过,若除去山脊林、山顶矮林等地段,海南长臂猿经常活动区的实际面积约为1000至2000公顷。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人员陈庆在多年的监测中注意到,海南长臂猿种群间一般有明显的地形、地物阻隔,成为天然屏障,但种群间也有小范围的活动重叠区,此地往往是小山脊或溪沟,在重叠区,相邻群体偶尔也会同时就近活动,但互不干扰,一般在各自的核心活动区,猿群之间更是相安无犯,从未发现它们像猴子等动物出现争区行为。

  C群活跃 对人类友好

  “C群最不怕人,对人类很友好。”今年7月中旬,陈庆一行在霸王岭白沙境内的大型乔木林里安装调试红外线相机;临近中午,在海拔大约800米处的一片丛林中,非常偶然地与海南长臂猿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一开始,是一只公猿,看到我们就停了下来,还冲着我们发出几声略显急促的鸣叫声,似乎在宣誓自己的领地。”陈庆描述,不过,当时它们并不胆怯,不出一会儿,又有两只母猿也过来,其中一只还抱着一只大约1岁的幼猿;再过数分钟,尾随其后的另外几只青幼猿也都集结在红外线相机的周边,数了数,正好是8只。

  “当时,我们一名技术人员在大约10米高的枝杈上安装红外线相机,2名护林员正在地上拉吊物资,大家尽量减小动作幅度,不想干扰它们。”陈庆回忆,当时长臂猿攀爬的高度距离地面有15米左右,在距离人类大约10米远处观望着。

  “或许,它们当时心里很纳闷:他们不是人类吗?怎么也像我们猿类一样会爬这么高的树呢?他们到底在干啥呢?”陈庆笑侃,这8只海南长臂猿就在周边几十米的范围内徘徊了大约半个小时才离去,这算得上是近年来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猿互动与试探。

  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张志城介绍,从目前来看,C群活动的范围距离人类居住区最近,但活跃的轨迹最稳定,与监测队员“碰面”的概率最大。

  海南大学林学院饶晓东博士认为,海南长臂猿与人类近似,好奇心比较重,一旦遇到疑似的危险,虽说很警觉,但不会立刻逃窜,而是先专注地盯着有动静的方向,待确定是敌情后,会向同伴们发出警报性的鸣叫,然后快速逃走。

  青睐此地 或被困于此?

  海南日报记者查阅海南长臂猿科研考证数据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海南岛白沙、昌江、东方、保亭、屯昌、琼海以南12个市县及地区均有海南长臂猿活动的轨迹,推测数量不少于2000只;然而,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在人为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截至1980年前后,海南长臂猿数量骤降为7只;90年代初期,可监测到的海南长臂猿数量也仅为15只左右。

  海南长臂猿研究学者认为,现今最为活跃的海南长臂猿C群喜欢栖息于霸王岭白沙境内,一方面,除了得益于该片区的热带雨林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食物比较充足外,另一方面,海南长臂猿其实是被困于此。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为发展生产与森林防火需要,有关部门在现今保护区范围内开通的东干线公路将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区域。那时,人们或许还未想到,原始森林破碎化的弊端。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导致“从不下树”的海南长臂猿不能跨越这一地带,只能常年栖息于斧头岭山麓一带,而该区域占霸王岭保护区核心区面积仅为14%左右。

  据统计,毗邻霸王岭保护区的鹦哥岭山脉还存有数万公顷的原始林和数十万公顷的天然阔叶林。科考专家还表示,即便是斧头岭,也只有在中低山地区的环境里才适合长臂猿生存,如海拔700米以下,早年几乎大片的荒草山和小块次生林,但这不适合长臂猿生存。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连片整体保护,是传统濒危物种保护模式的重要补充方式,对于克服单个保护区的孤岛效应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机会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还能增加森林其他物种的遗传性,从而提高物种种群的生存能力等。(记者 曾毓慧 谢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