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社会文明大行动
乡村蝶变:文明生态村建设让数以万计的村庄换新颜
发表时间:2018-4-13 来源:南国都市报

 

0.jpg

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龙鳞村。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张茂 摄

1.jpg

伴山伴水的琼中长边村。(琼中宣传部供图)

2.jpg

海口市桂林洋经济开发区高山村。 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陈元才 摄

3.jpg

陵水大里乡瀑布。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袁琛 摄

4.jpg 

如诗如画的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袁琛 摄

5.jpg

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百花绽放美不胜收。 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武威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大里地区享有“海南世外桃源”的美誉。但以前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过不上好日子。受益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契机,大里规划打造特色产业,迎来了蜕变,游客多了,村民也富了。近年来,海南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一个个“蝶变”的村镇成为了海南一道道靓丽风景,更成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整治脏乱差

  村庄更干净

  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与“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实现了有机结合,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了统筹推进,成效更加显著。

  改变村容村貌是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切入点。曾经的海南村庄,道路泥泞、房屋破败、猪牛乱跑的脏乱景象随处可见。饮用没有自来水,出门没有硬化路,垃圾无人转运处理。

  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海南深入开展整治脏乱差、改造危房、改水改厕、绿化美化等工作,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目前,海南70%的村庄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同时,全省基本完成了农村道路硬化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成为文明生态村的标配,村容村貌已发生历史性改变。

  万宁市北大镇竹埇村村民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每天都有保洁员按时清运垃圾,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集中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

  摒弃旧陋习

  民风更纯朴

  以往在农村,村民们赚了钱,少不了请客吃饭,不喝得大醉不算诚心。而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子女上学等人情礼,更是让不少村民疲于应付。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赌博败家等农村陋习随处可见。

  针对这些现象,海南运用乡风教化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在不少市县、村镇大刀阔斧纠偏拨正,斩钉截铁移风易俗,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社风。许多村干部走村入户,通过引导教育,树立文明乡风,让村民们认识到陈规陋习的害处。通过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让不良行为无处遁形。

  如今的海南农村,新风尚处处可见。海口市施茶村家家户户都有家风家训,村民家门口都挂着家训的牌子,内容多是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美富村更是“夜不闭户”,在村里丢失东西,村民捡到后定会归还。

  此外,农民合唱团、琼剧团、器乐团、农民篮球队、排球队、广场舞队、国学教育、道德讲坛等各色活动有声有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弘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

  转变谋发展

  产业更兴旺

  创建文明生态村,挖掘产业是关键。每个村的环境、资源都不一样,发展的方式也会不同。陵水大里地区发生的变化就是我省文明生态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往的大里,耕地有限,村民们耕作为生,日子贫苦。文明生态村创建后,大里特色旅游资源被整合起来,吊罗山森林公园、小妹水库、大里瀑布开拓出山地运动、旅游探险、休闲养生等多种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各个村庄始终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一流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反对简单粗暴,不搞大拆大建,保留村庄特色,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纷纷在创建后展现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是村村都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可复制。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海南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793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85.1%。随着海南建设“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实现文明生态村创建全覆盖新目标的明确,“乡村振兴”之路也愈来愈广阔。(记者 张宏波)

 

相关新闻
【文明生态】五源河湿地公园首现“最美小鸟”蜂虎

蜂虎是一种珍稀鸟类,每年都会来海南繁殖,此前多在海口金沙湾一带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