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琼州海峡南北两座同样的灯塔:海上之光穿越百年
发表时间:2018-5-14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位于临高县临高角的灯塔,百余年来,一直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重要助航标志。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特约记者 吴孝俊 摄

1.jpg

在临高角发现的“琼海关”古界碑复制件。原物已移交给海口海关。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2.jpg

广东湛江市徐闻县的灯楼角。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灯塔,是一种矗立在生命之岸的语言,在黑夜里不间歇地为航海的船只和渔民指引安全归家的方向,有着非同异常的意义。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最南端的灯楼角,以及海南省临高县北端的临高角,有两座遥相呼应的近代灯塔。两座灯塔形制相同,为法国人从海上入侵瓜分掠夺中国,控制琼州海峡所建。而今带着游览的心情再访两处,波涛风云已换来了和平。

  一块玄武岩上刻有“合水线”三个大字,南海与北海在眼前相汇,仔细看,一道浅浅的线条分出东西两片汪洋。这里便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西海岸边角尾乡呷角——滘尾(滘:广东方言,指水相通处)。

  身后却是不同年代的灯塔。角尾乡南极村建设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郑志敏介绍,此地灯塔最早建于1894年,拆于1941年。现在见到的两塔为后来重建,其中一座建于原址。

  而那座拆毁的灯塔,竟然与海南临高角灯塔一模一样。但临高角的灯塔却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依然是海南岛西北部的重要航标。

  海峡两岸这两座百年灯塔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滘尾之行,仿佛在回顾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侵略到自立自强复兴的过程。

  承载历史的灯楼角灯塔

  广东湛江徐闻(滘尾)灯楼角与海南临高角遥相呼应,两角相距12海里,共同扼守琼州海峡的西出口。

  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对恋人殉情大海。男的变成灯楼角,女的变成临高角,岁岁年年长相望。

  当地居民说,滘尾灯楼角位置很重要,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咽喉之地,但灯楼角前潮汐变化无常,风大浪急,暗礁散布奇诡,前有二洲、三洲,常有来往船只触礁破沉。当地有谚语传“东北风,流西水,西北风,流东水,有去无回!”可见灯楼角前海道是古人行船的鬼门关。

  “灯楼角名字的由来也正是由于这里的古灯塔,此灯塔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还有着厚重的历史。”郑志敏告诉记者。

  鸦片战争时期,灯楼角已是一条黄金水道,外国侵略者开始觊觎它。清宣统三年(1911年)《徐闻县志》记载:“灯楼,县西南九十里,在角尾嘴,光绪十六年(1890年)法国商人建立,夜间虽大风雨,灯光常明,轮船来往看之定方向。”

  “法国人除了建灯塔,还在灯楼西北25米处建起一座面阔20米,进深7.4米的7间洋房。”郑志敏介绍道。

  1938年,国民党县政府为了抵御日寇的进攻,毁了灯塔,后来,洋房也被拆毁,只剩一段20米长、3.4米高的走廊石穹壁。

  198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建了一座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1994年3月,广东省海事局建起一座十层36米高的六角棱形灯塔。这座灯塔成为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地理标志。

  遥相呼应的临高角灯塔

  相隔12海里的临高角灯塔与灯楼角灯塔隔海相望,同时建成,所以也有人称为“兄弟塔”。

  资料记载,19世纪,英法列强凭借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将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76年4月1日英法列强在海口正式成立琼州海关。为了疯狂地瓜分掠夺中国,控制琼州海峡,保证海运通道的畅通,光绪十九年(1893年),法国人选择海南岛的临高角和秀英港码头,以“琼海关”的名义修建两座铁灯塔——临高灯塔、秀英灯塔,以达到圈地的目的。

  临高角灯塔于1894年建成,塔高22米,灯高22.2米,宽1.88米,射程18海里,红白相间横带圆柱形铁制塔身,外存6根斜柱支撑,82级螺旋式楼梯直通塔顶,为海南岛西北部最重要灯塔。

  百余年来,临高角百年灯塔一直是船舶进出琼州海峡的重要助航标志,曾为海南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守护灯塔已有近50年的临高县临城镇录龙村村民王光民告诉记者,海南岛解放后,临高灯塔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管理。1982年正式移交现海南海事局海口航标处管理。

  在移交后的30多年来,海口航标处对该塔的周围环境进行了修整、改造原有落后的灯器设备和能源设施,安装了雷达应答器,使该塔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助航效能,为附近航行船舶提供良好的助航定位服务。

  1997年,临高角百年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入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名册,同年10月,临高灯塔与上海青浦泖塔、温州江心屿双塔、舟山花乌山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一起,被国际航标协会批准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

  2002年5月1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我国首套灯塔邮票,临高灯塔被国家邮票总局列为《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成为“国家名片”。

  2013年3月,临高灯塔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惊心动魄的解放战役

  两座灯塔铭刻着解放海南的功勋。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的一个加强营挥师南下,进驻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并进行渡琼解放海南岛的准备工作。”说起这段历史,郑志敏显得非常自豪。

  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1950年3月5日晚7时,一一八师三五二团加强营799名勇士,由师参谋长苟在松和营长陈承康率领,分乘13艘木帆船从灯楼角启航,飞渡琼州海峡,实施首批偷渡。

  3月6日14时,加强营在海南岛白马井登陆成功;3月26日19时,四十军第一先遣偷渡团分乘81只木帆船,从灯角楼起渡,在琼崖纵队一总队和四十军先遣偷渡部队的配合下,经过3天激战,打破摆脱了敌军的层层阻击和尾追,于29日晚在美厚村与琼崖纵队一总队主力会师。

  两批四次偷渡部队的胜利登陆,打开了国民党军队侧面和正面防御的缺口,为渡海兵团主力大规模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解放军渡海战役的号角响起,由第四十军和第四十三军组成的西、东两路军,在琼崖纵队的协助下,分别从雷州半岛南端之东场港、灯楼角和港头港、三塘港等港湾同时起渡。

  17日凌晨,渡海大军抵达,临高角枪声炮声响成一片,解放军在灯塔的指引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了海峡封锁,越战壕,破铁网,炸碉堡,夺险隘,成功地摧毁了时任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精心构筑的海陆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

  临高灯塔也从此结束了外邦控制身不由己的苦难命运。“在这场战役中,临高灯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不少英雄长眠于灯塔下的这片土地。”王光民感慨道。

  两座百年灯塔在时光的流逝中历经了炮火和鲜血的洗礼,犹如它的民族的历史一样厚重深沉。 (记者 郭萃)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