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海南历代海外贸易寻踪
发表时间:2019-4-29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一位观众在观看省博展出的木质帆船模型,古船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2.jpg

省博“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展的出水文物,见证了古时对外贸易的繁荣。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编者的话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5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大写意”转变为“工笔画”。海南也在不断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旅游、生态环保、人文合作交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持续开花结果。回顾历史,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扼守南海航道咽喉的海南岛,上千年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过往船只在这里寄泊、避风或补给后,继续驶向更广阔的大海。

  历史上的海南也不仅仅是作为驿站的角色出现,无论是走出去的槟榔、沉香等土特产,还是换回来的米面、棉纱、洋油等,抑或是海南人不断下南洋谋生,都显示出古代及近代海南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物资流动的频繁。这些无一例外都深刻影响了海南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循着史料中的点滴记录,寻找海南从古代到近代的海外贸易印迹,也许可以看出海南历代海外贸易的简单轮廓,给当下与未来以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望楼港社区附近的一片海湾里,静静泊着几艘老旧的渔船。不远处,望楼河水缓缓汇入大海,除了河道里肆意绽放的菅芒花,这里没太多可吸引人的地方。

  但若时光回溯五六百年前,这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可称得上是“国际性港口”。正德《琼台志》中记载,望楼港“水自抱里村岭下,流经望楼村入海。番国贡船泊此。”也就是外国贡船寄泊栖息和补给之地,是诸番贡舶去往大陆的中转站。

  明清海禁时期,崖州的毕谭港、陵水的桐栖港都曾作为贡舶港接待外国使船,与之相随着“贡舶贸易”,海南先民在这些港口与夹私而来的外国商贩互通有无。而在古代海禁放开的时期,数不清的商船都曾经跨海而来,而又满载着货物扬帆远去……

  宋代之前:

  海外贸易初兴

  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海南便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由此始,海南岛与中原的物贸往来有了新发展。

  一方面大陆的铁器、陶器、丝织品等陆续运抵岛上,同时海南岛的珠玑、玳瑁、广幅布等特产也开始转运到大陆。1949年后,考古学家在临高、儋州、三亚、陵水、东方等地,发现有许多汉代的陶器、五铢钱等。

  但由于史料和史书记录的缺乏,自西汉至唐朝五代时期,无法下定论当时岛上是否有船直接去东南亚或者更远的地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但从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后人可以借此一窥当年风貌。

  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记录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虽不知船队有无登上海南岛,但无论是徐闻还是合浦出发,航线都需经过海南岛附近海域。

  时光转至唐代,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商船从广州出发走向深海远洋。《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述:“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在海南岛东北角附近),又南二日行,至象石(今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岛)……”可见,唐代琼州已成为中外船队往来的必经之地,故有“凡番贡,多经琼州”之说。

  外国商贾除了靠岸休憩,也出入港口与岛民交换货物,有的甚至遇险或遭劫掠而留在岛上。

  唐代之时海南与海外诸国有着哪些物贸交流呢?或许一些故事可以佐证唐朝时海南参与海外贸易的情况。《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在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家居住时,看到冯若芳会客,都会燃烧其劫取的从国外输入的乳头香,每次高达一百多斤。乳头香又名楝香,是乳香中之最上者,也是当时海上贸易畅销物,波斯、阿拉伯的商船贩运这一类商货而活跃在南海丝路上。

  而当时海南主要输出珍珠、玳瑁、五色藤、高良姜等土特产品,深受内地人喜爱。《太平广记》中记载,琼山郡守韦公干“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大半,有织花缣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熔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其家如市,日考月课,唯恐不程。”然后他把这些产品装上大船,运往广州等地转销。

  宋元时期:

  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进一步繁荣

  有宋一朝,因为西北陆路已被完全封死,海外贸易只能向海而生,在积极支持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进入高峰时期。海南的海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繁荣。

  史料中最早明确记载海南与外国发生贸易往来的,却是《宋史·占城传》中记载的一场颇有传奇色彩的战役。宋乾道七年(1171年),一福建人想渡海到吉阳军(今三亚市辖区),他的船无奈被风吹到了占城(今越南南部),正好遇上占城与真腊(今柬埔寨境内)交战,双方都乘大象作战而胜负不决。于是这位福建人便“教其王当习骑射以胜之”,占城的国王很高兴,用船送他回到吉阳买了几十匹马回来参战,于是占城大败真腊。

  第二年,占城人又想来买马,得到的结果却是“琼州拒之”,于是他们“愤怒大掠而归”。到了淳煕二年(1175年),宋朝实行严格的马禁,规定不得将当时的“战略物资”马出售给外蕃。淳煕三年,占城主动归还上次劫掠的83人,并求通商,却又一次被南宋政府拒绝。

  不过还是到海南买了数十匹马,回去稍加训练,便改变了战局。史料的记载让人惊叹历史传奇性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海南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的频繁,双方经济联系较多,可以一年三熟的占城稻也在宋代时期传入海南。

  宋代《诸蕃志》卷下“海南条”写到“(琼州)属邑有五: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名蟹舶,至则津务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经册以格纳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瞻。”

  宋代时唐将中外互市的商船统称为市舶,由此可见,当时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今已并入琼海市)等地都已有中外互市的船舶通行,并且当地税务机关会根据船舶长短、大小来收取税银。

  宋代海南的海外贸易主要是大陆与南海诸国间的转口贸易。进口的主要是奢侈品,《海南经济史》一书中介绍到外国运来的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等,但是也有极少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大陆商船行至海南进行淡水或食物的补给,由海南向海外输出陶瓷、丝绸、书籍和铜钱等。

  元代时期的海南承接了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并有所发展,朝廷还在海南设置了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用以管理海南的海外贸易。元代时期,通过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一些当地的特产被引入海南,例如菠萝蜜,大多人都认为是元代中期传入海南的。

  此外,宋元时期,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显著进步,为海南岛对外经济往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本岛出发,东北可到广州、泉州和福州,西南可下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许多国家。

  明至清中期:

  “海禁”政策下的机遇与挑战

  明代至清代中期,因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多数时间里明清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虽有“隆庆开关”和清代初期的放开,但整体而言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但海南作为朝贡贸易的中转站,加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起,明清时期,海南海外贸易往来不仅比前代频繁,其规模也更大。

  明代的《五杂俎》一书中也提到:“海外诸番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舶商去来不定,多在海南州县走泄细货。”可见海禁在海南并没有完全禁绝。

  同海南有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琉球、交趾、占城、暹罗、大泥、马六甲、吕宋等。海上贸易的繁荣吸引众多海南人做起了国际贸易,小叶田淳在《海南岛史》中也记载了明末时期,一艘从海南出发的航船,装载货物驶到日本长崎。

  明代琼山县人陈宗昱自家拥有海船,做了海上的贸易生意而发家致富。他的许多兄弟也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资本都全由陈宗昱提供。他还经常接济同宗族的贫弱者,因而被称赞“富而好善”。

  明代,海南与东南亚地区交往最为频繁,海南物产多出售至东南亚地区。海南销往东南亚最多的物产是槟榔,海南每年产量的十分之七要销往占城、交趾等地,“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岁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以白心者为贵。”其他物产还有沉香、乌木、攀枝、玳瑁、椰子、菠萝蜜、砗磲、花梨木、藤、糖、蜜腊、鹿皮、牛皮、牛角、药种等。

  外国输到海南的商品,由于明代缺乏海关记录,我们不能得知详细情形,但也可知道一般状况。例如丘濬在记述他的家乡海南的诗中,就谈到外国商品运销海南:“珍货来番舶”。这些珍货包括当时的东、西洋货物,如珠玑、玳瑁、念翠、兜罗棉、香料及珍禽异兽等,还有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米谷。

  明代海南农业经济有较大发展,粮食已基本自给,不必像以前宋元时期经常仰食大陆米谷。但是在自然灾害的年景,仍需进口外米。而大陆闽广在明末以来粮食亦需进口,无余力支援海南。因此,海南便在需要时从外商购买稻米。明中叶以后,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商品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南。

  海南海外贸易的发展对海南当地社会经济、移民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出于海南是独立的海岛,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是海外贸易的发展则大大加强了海南与海外地区的经济往来,对内则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外则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尤其是南方的联系。海上贸易也促进人口的流动,很多内陆海商迁入海南,而由海南迁往海外的琼人也不在少数。

3.jpg

《更路簿》动画片中渔船出海的场景。

4.jpg

珍珠。

5.jpg

陶瓷碗。

6.jpg

益智。

  晚清民国:

  列强侵略下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58年海南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漩涡之中。

  一时间,海口白沙门外海面上外国轮船如潮而至,绵丝、洋油、火柴、铁条、染料、鸦片等出现在大街小巷。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既体现着海南在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剧烈变化,其本身也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据记载,西方列强掠夺海南的主要有土特产品和牲畜,土特产品主要有糖、皮革、槟榔、益智、高良姜、花生、红白藤、花生油、药材、鱼类、盐、木材等,牲畜主要为猪和牛。其中以砂糖最多,其次是猪、牛、槟榔和高良姜等。据统计,在1882至1891年的十年间,海南共输出生猪479663头,其中1887年一年就输出85082头。

  海南出岛的大宗货物一般运往香港、越南和马来西亚,只有少量货物会运往广西北海,但是几乎全是槟榔果。

  此外,随着工厂机制生产的棉、毛制品的输入,海南本身尚为稚嫩的家庭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本土绵丝纺织业几乎全部停止,绵丝女工也纷纷失业。尤其到了1876年琼洋海关设立后,英国领事在海南设立代办从事各类贸易活动,外货输入海南的规模日益扩大使海南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也带动了海南的海外移民。1890年,旅德侨商何达启创办了海口第一家远洋运输公司——森堡船务公司,他首开了海口至马来西亚航运,并经营海口至他国的客货联运。民国前后,大量海外华侨归国或捐钱资助海南的经济文化建设,对扩大海南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到了民国时期,海南土特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时期,对国外的出口,主要以畜禽、土特产、矿产为主。海南输出物产仍旧以生产原料为主,进口仍旧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包括洋油、洋纱洋布、大米、面粉等。

  但就工业制品而言,基础还是十分薄弱。上世纪20年代末,海口虽然有制果罐头公司及织造土布工厂数间,但规模都很小,几乎没有出口。成书于1930年的《海南岛志》中也不得不承认“其他之手工制造物,本岛日用之一切工业品,遂不能不全赖外货供给。”

  而日本侵琼后,正常的海外贸易已被摧毁,变为日本对海南的大规模掠夺。为了大肆掠夺资源,日军对海南的公路、铁路和机场都加以扩建。据统计,当时日本在海南共设立82家株式会社对海南资源进行掠夺。

  西汉:

  海南输出珠玑、玳瑁、广幅布等

  唐代:

  海南输出珍珠、玳瑁、五色藤、高良姜等土特产品。

  宋元:

  海南的海外贸易主要是大陆与南海诸国间的转口贸易。进口的主要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等,也有极少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由海南向海外输出陶瓷、丝绸、书籍和铜钱等。

  明至清中期:

  海南销往东南亚最多的物产是槟榔,其他物产还有沉香、乌木、攀枝、玳瑁、椰子、菠萝蜜、砗磲、花梨木、藤、糖、蜜腊、鹿皮、牛皮、牛角、药种等。

  外国商品运销至海南的有珠玑、玳瑁、念翠、兜罗棉、香料及珍禽异兽等,还有米谷。

  同海南有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琉球,交趾、占城、暹罗、大泥、马六甲、吕宋等。

  晚清:

  海南主要输出土特产品和牲畜,土特产品主要有糖、皮革、槟榔、益智、高良姜、花生、红白藤、花生油、药材、鱼类、盐、木材等,牲畜主要为猪和牛。外国进来的主要绵丝、洋油、火柴、铁条、染料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