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海南历史上的对外贸易管理 “琼州十口”见证外贸变迁
发表时间:2019-4-29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一九一三年的琼海关税务司公馆。

1.jpg

1898年的粤海关海口总口(常关)。

2.jpg

琼海关稽查人员工作证。

3.jpg

琼海关印鉴。


  站在海口海关大楼上向北眺望,万绿园外是辽阔大海,海面上货船、客滚轮、游船往来不停。上千年来,这片海湾上舟楫往来、物产互市流转,见证着历史上海南对外贸易的兴衰起伏。

  忆往昔,自宋代以来,海南岛的对外贸易从宋代的市舶管理到元代的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再到清代的海口总口、琼海关,海南对外贸易管理的历史久远,既规范了历史上海南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海南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代之前的对外贸易管理

  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时期,朝廷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关,可大略视为现在的海关。

  在《海口海关史》一书中,粗略提到“南宋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海南设立琼州市舶分司,隶属广州市舶司,为琼海关之雏形。”该书编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往后的许多报道都直接引用了这个说法,但细究之下,这个说法却疑点颇多。

  这些说法的出处何在?《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书记录了宋代许多职官史料,其中“市舶司”条目下有提到“先是,提兴黄良心言,欲创置广南路提兴市舶司主管官一员,专一觉察市舶之弊,并催赶回舶抽解,于琼州置司。”这是宋代史料中可见在海南设市舶机构之出处。

  但这段话立即受到了其他大臣反对,“臣僚言:‘昔贞元中,领南以船舶多往安南,欲差判官往安南收市,陆贽以谓贪风于天下,其事遂寝,遣官收市犹不可,况设官以渔利乎!”意即设市舶机构在海南,容易使其官员出现贪腐。最后这一提议的结果是皇帝下诏“更不施行”。

  一个更直接的证据是,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占城请求与海南岛通商。但宋朝称“朝廷加惠外国,各已有市舶司管主交易,海南四郡即无通商条令,仰遵守敕条约束。”(《宋会要辑稿·番夷》)从这里的“无通商条令”可以看出,当时官方并没有开放海南市舶贸易的意思,更不会设置市舶分司。

  宋代虽未设市舶机构于琼岛,但实质上海南进入了宋代的市舶贸易体系,市舶政策在海南对外贸易的管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郭城认为,终宋一代,未在海南设立市舶机构,二者似乎不应有关联,但宋代禁榷、博买、公据等政策将海南对外贸易打上了市舶烙印,并对琼岛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史》中记载,至元三十年(1293年)“立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税依市舶司例。” 元朝政府已加强了对海南、雷州半岛及今天广西沿海一带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及对海南海外贸易的重视。

  粤海关下的“琼州十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第二年,为了“以彰富庶之治”开放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从疆吏之请,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

  粤海关下设总口七处,即省城大关总口、澳门总口、海口总口(在琼州)、海安总口、梅菉总口(在高州),庵埠总口(在潮州)、乌坎总口(在惠州陆丰)。在各总口中,海口总口所辖海岸线最长。

  清代前中期在广东地区所设海关分为正税之口、稽查之口还有挂号之口,正税海关相比之于稽查和挂号之口而言,其权力更大且地位也更为重要。整个广东正税之口有31个,其中琼州府就占据了10个。由此可见琼州府各港口在全粤各港口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在海口总口之下,其余九个正税之口分别是铺前口、清澜口、沙荖口、乐会口、万州口、儋州口、北黎口、陵水口、崖州口。其中总口设立委员一名,由琼州府同知兼领,还有书吏、柜书、口书、水手等人员设置,甚至厨子、伙夫等都有了明确规定,还实行了轮岗制度。

  据《粤海关志》记载,清前期海南总关税毎年额征银23800两,除了比澳门稍低外,比其他各总口都要高得多。海南对外贸易往来之繁荣可见一斑。

  清朝政府还制定了商船海难的救助办法。“国家于沿海设立汛防,专在扶危济困……外洋番估携资贸易,海风飘发不常,货船或有覆溺,全赖营汛弁兵极力抢救。”

  但这些“营汛”官兵也常借此中饱私囊。雍正六年(1728年)腊月,广东香山县澳门(今澳门)的外国人月旺到交趾去做贸易,在琼州府会同县(今海南琼海市)附近遭遇风浪,船舶损毁,当地营汛的百总文秀听说后,立刻驾着小船搬运货物。但回到岸上,只还了商人缎匹、银器数件,其余藏匿不吐。

  英国人找乾隆皇帝状告广东海关官员们贪赃枉法的洪仁辉事件后,乾隆于1757年发布谕旨:“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自此至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前,清政府规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的政策,史称“一口通商”。而在粤海关管理下的海南,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被迫开放与琼海关的设立

  无论是一百多年前还是新时代下,海口得胜沙路上从不缺少人气,市井商贩、货物集散亦成为这一带的深刻烙印。建成于1937年的海口海关旧址建筑坐落于这里,见证着海南80多年对外贸易的风云变化。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辟琼州为通商口岸,1876年,在海口正式设立了琼海关,俗称“琼海洋关”或“新关”,以此来管理对外贸易。原海口总口及其所属各分口、卡改称“常关”。从琼海关成立到1945年,均由外国人全权掌控,其“一把手”被称为税务司,共历经了40位洋人税务司。

  琼海关还负责晚清的邮政业务。1897年2月2日,琼州大清邮政局正式开办,由琼海关的税务司进行管理。成立初期琼州三分之一的包裹由它收揽,其后涉及的地区越来越广泛,收揽的包裹也越来越多。

  琼州开埠后,外国势力进入海南甚至控制岛内的航运业。1876年,英国一家轮船公司开办了从香港经海口至北海、越南海防的海运业务。1883年,海口与新加坡还通航固定航班,海南与新加坡之间的货物、人员流动更频繁。

  开埠之后,许多海南商人和华侨利用经商才能,在南洋各国积累了不少财富,建有新加坡会馆、马来西亚霹雳会馆、越南京洪会馆、泰国爱谷会馆等。

  琼海关具有鲜明的殖民地色彩,但琼海关的创设也客观上推进了海南的海外贸易,带动了海南的商品经济、近代化工业还有农业的发展,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式教育、西医等等。

  1950年5月1日,随着海南岛的解放,海南军政委员会派出军事代表接管琼海关,着手建设人民海关。同年6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担负起把守国家经济南大门的重任,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海南的对外贸易管理也在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篇章。(记者 梁君穷)

  本版照片均由李丛娇 翻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