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快讯
澄迈木雕艺术传承人廖忠法:木雕世家 “刀刻”人生
发表时间:2019-7-22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廖忠法在雕刻根雕茶几。

1.jpg

廖忠武在雕刻根雕茶几。

2.jpg

廖光贵在给花瑰作品上底漆。

3.jpg

木雕艺术作品《吉祥麒麟》。

4.jpg

木雕艺术作品《虎虎生威》。


  7月4日傍晚,台风过境后的金江镇,吹着清凉的风。廖忠法与父亲廖光贵、弟弟廖忠武,把手上忙了几天的活计,从室内挪到工作室外的遮阳棚下,趁着凉意加紧完工。

  廖忠法与弟弟正在合力雕琢一件木茶几,大致模型已经出现,一些细节等待雕琢打磨。廖忠法在雕刻一条鲤鱼,廖忠武则在雕刻一只乌龟,两人配合有度,互不干扰。在空地另一边,75岁的廖光贵低着头,一言不发,目光追逐着手上的雕刻刀,在高约20公分的妈祖像身上来回移动。他动作轻快灵巧,细小的雕刻刀来回挑动几次,头发的纹理就清晰可辨。

  在澄迈县金江镇长安墟,廖家的木雕技艺超群已经是公认的。47岁的廖忠法是澄迈县级木雕传承人,以其名命名的工作室,挂着“澄迈县木雕文化艺术馆”牌匾。2018年,他创办了木雕体验馆和木雕创意加工基地。在传承与传播木雕上,廖忠法及其家人一直在努力。

  木雕技艺四代传承

  木雕,又称花瑰艺术,在海南流传已久,其历史能够追溯至宋代。彼时,佛、道、儒兴盛,海南各地兴建了众多道观、寺院,木雕艺术应运而生。廖家真正开始接触木雕,要从廖忠法的祖父廖仍宏说起。

  廖仍宏原本是一名普通的泥匠兼木匠,常年在外奔波,靠帮人建房子,顺带做点木工活为生。那时,廖仍宏的木工技术单一,仅会在建筑房梁上雕刻一些简单的花草、龙凤等物。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廖仍宏意识到木像雕刻很受人们欢迎。于是,他向熟练的木像雕刻师虚心请教,也在空闲时间独自观察摸索。由于原本已具备木工功底,外加上学习摸索,廖仍宏很快就学会了这项技艺,并教给了自己的儿子。如此一来,花瑰艺术木雕技艺从廖仍宏传承到了廖光贵,再传到廖忠法手上。

  在廖忠法儿时记忆中,父亲廖光贵经常不在家,总要到附近县市、村镇里,给村民们雕刻木像。“近处东山镇、澄迈各乡镇,远处琼海、万宁各市各乡村,都有父亲的足迹。”廖忠法说,父亲靠着双脚走遍了附近村庄,为村民们上门雕刻木像,也因此成为一方名人。

  也许是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廖忠法自懂事起就对雕刻喜爱有加,五六岁就学着父亲的样子雕刻玩具人偶。到了8岁,父亲廖光贵正式向他传授了木雕技艺。除了上学时间,廖忠法都在跟着父亲学雕刻。“那时候,靠着双脚走遍澄迈县的各个乡村,短则两天,长则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回忆起那段风餐露宿的日子,廖忠法觉得,虽然苦了些,但让他一生回味。

  跟着父亲学习的日子越多,廖忠法的技艺也越发成熟。从长安中学毕业后,15岁的廖忠法开始专职从事木雕工作,传承家族木雕技艺。

  雕琢质朴之美

  廖忠法的工作室内外,常年堆放着阴沉木、菠萝蜜树干或者其他木材。在普通人眼里,或许这只是一堆木材,而在廖忠法眼里,这些都是等待被雕琢成神态各异的作品的宝贵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或从各地收购而来,或由客户专程送来。每段木材雕刻成什么物件,廖忠法看一眼心里便有了谱。跟随父亲学艺30多年,他对木雕的每道工序早已了然于心。

  开始雕刻之前,廖忠法首先会观察原材料的形态和构造,在心中勾勒造型,然后用稍宽大的雕刻刀刻画出心中的模型,再接着是一步一步地精雕细琢。

  廖忠法介绍,木雕艺术包括木雕和七彩雕画。木雕的题裁不限,不上颜色,雕刻完成即是成品。七彩雕画则以神像和祠堂用品为主,常以红、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不同颜色进行描绘,涂上色彩,才能算真正的成品。

  完成一件小型木雕作品,廖忠法大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他的创作风格与工序,基本保留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制作技法。但是随着创作工具的进步和时代审美意识的转变,创作的成品有了差别。他指着置物架上的雕刻工具说:“这一套雕刻工具,大大小小有60多件,数量是以前的两倍。大的雕刻刀,刀头宽约20厘米,小的雕刻刀仅几毫米,雕刻出的东西会更加精美细腻。”除此之外,成品在体态、神态上也更加自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近些年,木雕机械化、数字化技术运用逐渐流行。不少亲朋好友建议廖忠法放弃纯手工雕刻,但是廖忠法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机械雕刻的作品,虽然快且省事,也更精细,但始终不及手工雕琢带来的质朴美感和亲切感。

  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2017年,廖忠法成为澄迈县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廖忠法正在自家门前雕刻木像。澄迈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从此经过,在一番聊天之后,得知了廖家对传承木雕技艺的历史,便建议廖忠法申请非遗传承人。此后,廖忠法创立澄迈县木雕文化艺术馆,经常与同类艺术爱好者交流学习。

  近年来,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探索中,廖忠法不再满足于对传统木像的雕刻,开始向各种技艺行家学习,游学于海南各市县及乡村。通过学习和观察,他扩大了创作原材料的选取范围,尝试用椰子壳,木化石雕刻。在创作的体裁上,他把自然景物、动植物都纳入木雕范围。

  走进澄迈县木雕文化艺术馆,一眼望去,手工打磨的艺术茶几、人物、动物……琳琅满目。这些造型各异的雕像是廖忠法与父亲、弟弟等人的获奖作品。

  “因为我生长生活于农村,大自然的动植物我都很熟悉,也很喜欢,所以在创作上我想尽可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廖忠法说。有一次,他以老鹰为原型,雕刻出的一只正展开双翅,向下猛冲的老鹰,形态栩栩如生、眼神凌厉,锋利的鹰爪上正抓着一条挣扎的鲤鱼。此作品名为《大展宏图》,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澄迈县木雕作品评比中获得优秀奖。因为他创作的动物雕像越来越多,也越来接地气。系列作品被澄迈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作为代表性作品收藏、展示。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自费去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在网上学习年轻群体感兴趣的绘画技巧、彩色搭配以及木雕造型。

  谈及未来的打算,廖忠法说,他希望有更多好作品进入千家万户,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技艺传承中来。从1996年至今,廖忠法已经带领了本家族的9个孩子学习木雕,其中最小的15岁。在带徒授艺方面,廖忠法要求严格,每个跟着自己学习雕刻的学徒,都要从最基本的木工开始。

  最近,廖忠法正在当地筹建工厂,计划建成木雕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让青年学生参观学习,也让当地贫困、残疾的青年人群参与进来。(记者 李佳飞 通讯员 王家专)(本版图片均由王家专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