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清代琼州舆图:清新奇特的全岛舆图
发表时间:2019-5-13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晚清《海南岛图说》。   何以端 提供

1.jpg

同治五年(1866年)的《广东图》电子拼贴版,经反相棕色美化处理。   何以端 制图


  尽管康熙晚年出现了高水平的鸿篇巨制《皇舆全览图》,但直到洋务运动前,清代海南地方志的舆图却普遍乏善可陈。因为《皇舆全览图》在国内并未推广。作为国之重器,除了相当高级的官员能接触观赏外,平常应该是束之高阁,海南仅府县级别,无缘得识。

  不但如此,明代海南地方志即使尚未亡佚净尽也已残破漫漶不堪,并且舆图不符新朝设置,无法照搬。所以,清代前两百年的海南各级方志,除了个别版本如嘉庆《澄迈县志》,对平缓地带的村落有差强人意的较详表述外,所有舆图都缺乏深度,尤其是山区。它们顶多是明代舆图格式的拙劣临摹版,更多的是以风景画片代替,否则就干脆缺失。

  前两百年测绘力量缺乏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刊行一本《广东舆图》,每县一图。海南各县全是风景画模式,概略示意城垣及主要山河。这些风景图代表了此后海南舆图长期的“大方向”,康熙《琼州府志》及各县志或者照搬,或者加一两个新设军营重绘。乾隆《琼州府志》再绘一套,水平照旧。到了编纂水平最高、也是皇朝时代最后一版的道光《琼州府志》,也许主纂张岳崧不肯复制落后,除了简单的全岛图外,各县舆图干脆阙如……

  种种无奈,足以说明本土缺乏测绘力量,皇朝也没有再为此立项。

  构思精巧的全岛舆图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出现了一份清新奇特的立轴式全岛彩色舆图。无图名,无款识,上南下北,显示从府城方向眺望全岛,描绘了海南的主要山水、城邑、港口、营寨、炮台及船舶。其中,镶嵌了大量美丽风光、以黎族人为主的二三十帧风俗情景,以及对其习俗的多个小方文字说明。

  据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中载有此图,冠名为《琼郡地舆全图》,又称《海南岛图说》,具体介绍是:长184厘米,宽93厘米,绘制时间大约在1820年至1875年之间。笔者推断,该图的绘制年代应该更晚,在张之洞的两广总督任期内,即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年至1889年)之间。根据是:

  首先,图中在海口与岛南各炮台突出表现的炮弹,都是新式后膛巨炮炮弹。其时中法战事吃紧,张之洞刚一督粤便着力加强琼州和廉州海防,成批订购“克虏伯炮”,后又追加重金改订更先进的巨炮,哪怕由于不符常规被政敌攻击,而受到“传旨申斥”。最终在海口秀英山、西场等炮台,配置了“二十四生(英寸)三十五倍口径长炮”十二尊,至今尚存一尊复制品。

  24英寸折合60.96厘米,这种口径,炮弹比成人身体还粗,是当时最强火力,堪称神器。张督粤后期,又为榆林港配“十五生新式长炮六尊”,估计此图绘制时未定位置,琼南炮弹只能按传统描绘于保平及大疍港炮台。

  张督粤前,琼州海防非常落后,只有前膛“珠仔炮”,炮弹是小型圆铁球。张离粤后,榆林巨炮很快就被继任者(北洋系李瀚章)“谓之无用,移之北洋,论者惜之”。可见,巨炮显示的时间窗短暂而准确。

  其次,图中的黎族人,全部都已薙发。这是冯子材登岛“平乱”期间在山区推行的,此前“生黎”从未薙发,“不沾王化”。为此事张之洞从广州急调5000把剃头刀,“良黎”一概薙发,薙发一概保护。黎族憨厚,一经接受便不改变,直到50年后美国记者克拉克等穿越五指山区,仍拍摄到薙发的黎族少年。

  该图很多场景与此前的册页式《琼黎风俗图》近似,但也有些新意。例如黎族人与山货收购商之间贸易的场景,以及全副卤簿的官员深入村寨的场景。这些新场景,恰恰反映了张之洞设立“抚黎局”(那官员便是抚黎官),开五指山“十字路”,大力招商,伐木割藤出售,设“公馆”商行公平贸易,以改善黎族人的生计等措施。

  《海南岛图说》构思巧妙,笔墨精美,人物生动,色彩缤纷,装饰性极强。对黎峒风俗描写平实中肯有特色,基本摘录古志,绝无轻蔑词句,体现了洋务名臣张之洞的社会认知,或许就是他“强固海防,融和民黎”治琼理念的图解。

  这个立轴,既是一轴百衲风景图,更是典型的人文地理图。对宣传推广海南的历史文化,这类文献应该是最好的现成材料。

  最详尽的海南整体舆图

  在严谨地理图方面,道光初(1822年)修成的《广东通志》,出现了带经纬线的海南舆图,每县一幅。相比此前历代州县图,该图进步明显,开始追求基本比例尺,追求幅员形状与实地的大致接近。只可惜,测绘仍嫌粗疏陋略。

  具备近代地图学水平的第一份海南舆图,出现在同治五年(1866)的《广东图》中。只有这份地图,才能让海南舆图走出数百年谷底,从整体上超越明代州县图。

  晚清洋务运动中,我国近代测绘事业启动。同治元年(1862年),两广总督毛鸿宾奉旨编绘《广东图》。由包括广东科学奇才邹伯奇在内的数十名专业人士,历五年而成。

  这个图尽可能按经纬尺度,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地名,都是蝇头小楷,比例尺为十八万分之一,仅海南岛图宽就达到1.6米,蔚为大观,是皇朝时代最详尽的海南整体舆图。可惜刊版受条件限制,只能切成诸多图块,顺序编号装订成线装书,阅览甚为不便,效果大打折扣。可能因此弊端,该图模式成为绝响。

  此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及宣统年间,先后发行过两版舆图,每县一幅,亦不过依据同治图稍作增补重绘。而且山区多半概略,黎峒村落极少,质量难望《广东图》项背。

  晚清舆图都有硬伤,那就是甚少重新踏勘测绘,往往根据前志文字描述作图。所以居民点与河流错乱非止一处,最“奇葩”的是榆亚地区:“多银水”与“三亚水”汇合后居然流入了榆林港,线路龙飞凤舞;同时,流入三亚港的两段短河(无疑是三亚河和临川河)仅仅是勉强安插的无源之水。清末各版都是这样。

  究其原因,是《琼台志·卷六》关于崖州的一条河:“下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出回风岭和尚沟,流通田尾港,经榆林村入港。”原文应是“下水”之后,接着叙述其东面的“榆林水”。“流通田尾港”之前的一两行字,不是唐胄就是更早的人漏抄了,加上舆图对榆亚地区又概略,于是陈陈相因,到清代方志再次发酵放大,遂成此错。

  《琼台志》对崖州大小河流的多条记载都相当准确,与该志州县舆图一样,应该都源自那次神秘的高级别海南地理大考察。 (本刊特约撰稿 何以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