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海南文化
这是琼剧发展的新时代
发表时间:2018-3-30 来源:南国都市报

为我省摘得首朵“梅花”,30年来亲历琼剧发展高峰与低谷,陈素珍说——

“这是琼剧发展的新时代”

1.jpg

我省著名琼剧艺术家陈素珍。

  云步轻摇,兰花指颤,一个眼波流转,顾盼生辉,这一个亮相凝聚着40年来的功力与痴爱。

  近日,记者在省博物馆琼戏台展厅采访了我省著名琼剧艺术家陈素珍。2007年,陈素珍凭借现代戏《百年苍翠》为海南摘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于一名戏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海南而言,这首朵“梅花”让人们对小剧种的发展更抱有期待和信心。

  从艺40多年来,陈素珍从未离开过艺术行业,直至2017年底她才从海口市琼剧团团长位置上退休。没有了繁琐管理工作和日日排戏、演出的辛苦,如今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琼剧的推广与传承上。

  上世纪80年代初

  各市县琼剧团百花齐放

  上世纪70年代末,从小就热爱文艺的陈素珍如愿进入了乐东黎族自治县文艺宣传队,她在宣传队里一待就是3年。

  “今天,随着我们海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断提升,好戏天天送到乡亲家门口;可在当时,乡亲们想看一部戏并不容易。”陈素珍说,那时候宣传队的主要工作就是下乡演出。

  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参加海口市琼剧团的招聘考试。陈素珍出色的声音条件让琼剧团的招考老师一眼就相中了她。可当时的陈素珍对这个省城的大剧团并没有太大兴趣。

  “在乐东的工作是铁饭碗。”陈素珍说,而另一个拒绝的原因,当时学习歌舞的人似乎总自带一种“优越感”,特别是年轻人,甚至有点“看不上”乡土气息浓厚的琼剧。

  可谁又知道,当年反对女儿入行的父亲这一次却成了“幕后推手”。女儿对文艺的热爱与坚持让父亲相信,她在省城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于是,父亲借着自己去海口看病为由,“骗”女儿到海口照顾他。这期间,父亲的劝说加上陈素珍在海口的体验,最终孝顺的女儿进入了海口市琼剧团。

  “上世纪80年代初,琼剧的发展非常火。”陈素珍回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80年海口市琼剧团大胆启用新人,跟随团里老师苦练一年多琼剧基本功的陈素珍担纲《刁蛮公主》女一号,这部戏在当时可谓“一炮打响”。

  1988年3月,海南要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早已传开。陈素珍清晰地记得,她是在广西旅游时得知了这个消息。陈素珍说,在建省办经济特区前,琼剧属于广东四大剧种之一,海南建省,意味着琼剧将成为一省之剧种,成为海南的戏曲代表。

  陈素珍从1985年开始赴东南亚多个国家进行琼剧对外交流演出,“兴奋的不只有我们,那些东南亚的海南华侨听到建省的消息都很振奋,他们也相信琼剧未来发展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建省后

  琼剧要出精品“闯”新路

  不可否认,求新、求变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加追捧当时的外来文化,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传统戏曲发展进入低谷。陈素珍介绍,当时的剧团常常一个月也演不了几场戏。

  2003年,一心只想唱戏的陈素珍走上了海口市琼剧团团长岗位。作为事业单位,琼剧团虽享受差额补贴,但无奈演出少,存活实属艰难。不能等靠要,想要琼剧团活起来就必须增加商业演出。陈素珍在那几年里拼命地跑市场,寻找演出机会。可陈素珍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琼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太低。

  “琼剧团想要活,琼剧就要火。”陈素珍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不仅仅关乎一个琼剧团,而是整个琼剧。她带领海口市琼剧团以戏交流,通过和各个剧种间的交流演出,把琼剧推出去。

  2005年,陈素珍邀请省外戏曲专家,结合琼剧团实际,创新打造了一部现代戏《百年苍翠》,这部戏讲述了1905年,爱国华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由海外带回橡胶树种,并播种在海南这片热土上。编剧在这部戏上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作曲吴梅反复打磨创作出加以适应的优美旋律。2006年首演后,音乐部分成为该剧一大亮点,受到戏迷热捧。陈素珍担任该戏女一号海若兰。不负众望,这部历经艰辛创排的剧目收获了国家级奖项,2007年,陈素珍凭借海若兰一角为海南收获第一个戏剧梅花奖。

  除了继续带领剧团排戏、频频下乡演出外,2016年,“陈素珍圆了自己的电影梦,《喜团圆》4K电影上映,这是全国第二部4K戏曲电影,也是海南继1962年《红叶题诗》后的第二部戏曲电影。

  “只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推广,琼剧才能为更多人所关注。”陈素珍说。2012年,我省艺术院团相继完成转企改制。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启动,陈素珍拿着《浴血英魂》剧本去申请,该剧也成为我省当年唯一一部入选基金的作品。就这样,陈素珍让剧团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琼剧贡献不少好作品。

  多点扶持

  培养“小戏迷”

  “18岁时就演公主,40多年过去了现在竟然还在演公主,说起来自己都不好意思啊。”陈素珍笑着说。几十年来,陈素珍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早已深入戏迷心中。

  “过去几十年里,我的事业随着琼剧的发展经历低谷与高峰,广大戏迷成为我挺过一次次艰难的支柱。这也是我选择将琼剧演员作为一辈子事业的重要原因。”在陈素珍退休前,海口市琼剧团一年下乡演出约150场,陈素珍会参加80%的演出。

  如果说“梅花奖得主”将陈素珍与琼剧艺术捆绑在一起,那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省人大代表等身份就是将她与老百姓捆绑在了一起。

  “大家都说,琼剧演员就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海南琼剧今天的成绩。”退休之后,陈素珍依旧时不时下乡演出,与此同时,作为琼剧省级非遗传承人,她还经常走进校园宣传琼剧。

  2017年12月底,定安县新竹初级中学等4所中小学被定为我省首批琼剧孵化试点基地。此举旨在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推动戏曲文化传承发展。陈素珍积极参与其中。

  “从建省初期琼剧院团规模小,缺乏精品,再到今天省琼剧院几乎年年有一部精品,市县琼剧团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挖掘本地题材,打造精品的意识越来越强,这让我倍感欣喜。”陈素珍说。

  近年来,《下南洋》《海瑞》《王国兴》《冼夫人》《百年苍翠》《定安娘》……我省琼剧工作者发挥“工匠精神”,打造一部又一部琼剧精品,让古老戏曲得以传承的同时也让其在更大舞台上大放异彩,为更多人熟知。

  近年《海南省“十三五”时期琼剧传承发展规划纲要》等扶持文件相继出台,在陈素珍看来,这是琼剧发展的新时代,琼剧工作者更应抓住机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贡献一己之力。(记者尤梦瑜 实习生王娇)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