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领导活动
海南文化发展30年的成就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8-5-9 来源:海南日报

  □ 李辽宁 涂刚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经过30年的发展,海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省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一批文艺精品走向全国、传播海外,舞台艺术、全民阅读、影视、红色文化等繁荣发展,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经过30年的发展,海南人民的文化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风貌显著改善,尤其是近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舞台艺术、全民阅读、影视、红色文化等繁荣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海南文化发展成绩斐然,向文化强省迈出坚实步伐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重视文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先后出台《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推动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力促进了海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省、市(县)、乡(镇)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全省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设完成,基本建立了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重点和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实现了海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二是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建成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全省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的目标。

  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近年来,海南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此外,全省合唱艺术比赛、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群艺大舞台”、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工地、图书馆服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文化讲坛方兴未艾。海南省委、省政府以文化讲坛为载体,通过举办一系列通俗易懂的讲座,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推送“文化套餐”,让群众在生动的演说和通俗的讲解中,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近年来,海南分别推出了国际旅游岛讲坛、琼州学堂、当代海南论坛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海南群众文艺作品、影视剧佳作不断。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现代琼剧《下南洋》,大型歌舞诗《海南岛》,电视剧《大姐》《玫瑰绽放的年代》《大明王朝1566》,广播剧《远山的呼唤》《西沙女兵》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和广播影视作品获各类国家级奖项。电视纪录片《海之南》、广播剧《更路簿》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遇见海南人》在第十届中美电影节上摘得“中国电视剧最佳纪录片”桂冠,歌舞剧《执着》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大型歌舞诗《黎族家园》夺得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等。此外,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主要产品生产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与经济呈现良性互动。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30年来,海南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460个,比上年增长10.6%;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3791人,比上年增长9.2%;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93亿元,比上年增长8.1%;资产总计10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9.4%。

  文化服务业发展迅猛,已居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近年来,海南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持续扩大,并逐渐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2016年,全省文化法人单位中,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2834家,占总量的81.9%;从业总人数63345人,占总量的85.8%;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5.94亿元,占总量的49.2%。

  文化投资和旅游消费逐年增长。近年来,在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海南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3亿元。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文化消费逐年增长。2016年,全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教育服务的人均消费支出为154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0.8%。

  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展,知名文化艺术品牌不断涌出。

  海南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掘成果丰硕。截至2016年,海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24处,其中包括三亚落笔洞遗址、三沙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海瑞墓、藤桥古墓群、美榔双塔、东坡书院、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洋浦千年古盐田等等。这些历史文化成果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海南民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成绩斐然。2004年,海南制定了《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在此背景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一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对海南树皮布、原始制陶、文昌公仔戏、海南八音器乐和黎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普查指导及抢救等专项工作。自2005年起,海南先后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黎族钻木取火、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等21个项目进入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海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82项。

  海南红色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弘扬影响深远。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不断加大革命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大力宣传“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精神。通过举办党史展览,扩大宣传党史知识;利用影视、报刊等载体,增强党史宣传效果;借助节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主题教育活动等。二是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不断推出。这些成果对于教育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忘历史、传承革命英烈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三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海南共有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7个,县市级74个,为我省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社会风貌更加风清气正。

  海南文明大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重大突破。2011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从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6个方面着手,重点解决大声喧哗、禁烟场所吸烟、乱吐乱扔、损害公物、乱闯乱行、乱停乱放、攀花折枝、占道经营等八大不文明现象,取得明显成效。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制度化,引导广大群众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感动海南”十大人物等评选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海口市、琼海市于2017年11月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海南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为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于2018年至2022年在全省深入开展以“一项引领工程、五大文明创建活动、九个专项行动”(简称“159”)为重点内容的社会文明大行动,创建海南文明岛。

  文明生态村建设唱响全国,美丽中国海南篇章靓丽书写。海南文明生态村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创建工作全面铺开,形成了连片创建、城乡共建、军地共建、机关驻村“包点”共建、扶贫帮建、联企共建的新格局。各地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考核。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793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8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价值引领作用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海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和《海南省关于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为引导全省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越来越多凡人善举、草根英雄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感动海南”等评选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引领社会良好风尚,助推全省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以“未成年人道德讲坛”为主要载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每年让70多万人次学生、家长从中受益,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各地各部门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团、法制教育团、科技教育团、家庭教育辅导团和关爱工作团等5支骨干队伍参加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依托社会资源,在社区、街道办建立家长学校,发挥学校、家庭、社区队伍的三位一体教育作用……近年来,海口、三亚、儋州、琼海、文昌等市县先后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亦在全省各地层出不穷。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科学设定文化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海南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与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未来海南新的重要产业。为此,其主要任务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健全宏观管理体制。

  连续出台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多项政策。海南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海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就财政税收、市场准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工商管理、文化人才等10个方面明确了指导性政策,为推进海南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后,海南文化事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海南省新华书店从2001年起推行的“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及运营机制、经营模式改革的成功就是范例。2007年12月,海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随后与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对于这一合作,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称赞“这是以资本为纽带、跨行政区划改革重组的成功范例,应予浓墨重彩地宣传”。

  海南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助力建设美好新海南

  面向未来,海南文化发展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着力提升海南公民文明素质,为把海南建设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海南文化的价值观之核。一定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内核。未来海南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造海南文化的灵魂和根基,打牢海南文化的价值观之核,打造海南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海南经济特区建设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海南文化发展新的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南文化新高地。海南正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要破除海南“文化沙漠化”的认识误区,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提供文化滋养。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传统与现代、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统一的原则,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南文化新高地。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目前,海南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成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相比之下,海南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小散弱”现象普遍,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文化产业在海南经济总量中比重偏低,吸引力不足,集聚效应尚未形成。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海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了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了文化领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了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文化体制上仍有许多环节、问题不能很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海南文化生产力。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