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领导活动
传统村落:不可割断的文脉
发表时间:2018-6-11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琼台复兴计划首席专家张继焦教授在2018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海南)高峰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2.jpg

儋州市峨蔓镇盐丁村鸟瞰。   吴文生 王荣 摄

2.jpg

澄迈罗驿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传统村落怎样才能复兴?要如何更好地挖掘海南传统历史文化?要如何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海南乡村振兴?

  带着这些疑问,海南日报记者采访到了关注和参与海南传统村落发展的海南张岳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昌赋和中国社科院教授、琼台复兴计划首席专家张继焦。他们认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全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海南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

  张昌赋:挖掘传统耕读文化 避免乡村建设城市化

  大家都在谈要抓住传统村落的文化核心讲好乡村故事,到底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古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产业状况等基本要素,并且找准哪一个要素才是这个村庄最大的特点,立足本土故事,深入挖掘下去,保持村落原有特色的基础发展产业经济,尽量原汁原味地发展,在留住乡愁中让村民富裕起来。

  以定安高林村为例,找准了这里“自然环境独特”“张岳崧文化”的核心优势,我们就积极发挥该村庄的社科示范科普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乡贤聚集的“善能量”,除吸引游客外,还能吸引搞学术研究的人群到这里来,让传统村落面对不同领域人群发挥村庄的社会功能。

  我们要懂得把乡村建设得像乡村。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它的发展是有集成系统的,是靠数千年耕读文化支撑起来的,因此要特别重视耕读文化。其中庭院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为庭院是乡村的交往空间,是维系家族和邻里关系的重要条件,家风、民风、乡风自然都要以庭院结构为载体。在注重耕读文化,深入挖掘庭院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从乡亲乡贤身上找故事,走街串巷向村里的老人家了解过往,有助于我们挖掘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价值,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留住民俗,留住乡愁。

  当前海南要做好传统村落有大融合理念,不光是资源整合,更要进行文化融合,把碎片的历史文化挖掘整合,把历朝历代的历史名人关联起来,把海南历史文化做大、做全、做深。也要积极发挥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海南传统村落的引领作用,辐射影响更多村庄发展。

  张继焦: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

  不可置否,海南传统村落保留了大量而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飞速发展必然会对这些遗产带来冲击。

  因此我们要深入保护和挖掘海南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让传统文化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之魂,让历史文化遗产遗存成为推动海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动能,让它们在新一轮发展中焕发新生机,进而坚定海南人的文化自信。

  “传统村落复兴”并不是推倒重来。从琼台复兴计划来看,有一个比较好的经验,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是漫长的过程,步伐不能太快。因为传统村落发展,除了要有经济考量,更要考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评估、挖掘与保护,慢一些没关系,要做得有味道,要出细活。

  海南虽孤悬海外,但文化并不边缘。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朝以后,中原文化与海南当地文化产生融合,落地生根,这在海南各个乡村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比如一些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既受到了浙江文化影响,也受到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影响;再比如海南特色小吃清补凉,既受到了闽南饮食文化影响,也受到广东和广西饮食文化影响,再加上本地饮食习惯,才有了这么一碗清补凉。

  很多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海南传统村落的底色和特色。我认为想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要先进行大型、繁重的调研课题,弄清楚海南文化的传播层次,弄明白一些文化特征到底是从哪里传播而来,画出海南传统村落的文化分布图,这是支撑传统村落发展的最重要的脉络。 (记者 王玉洁)

相关新闻
海南万宁“巩卫”创出幸福城

“路上不见了槟榔汁,街上没有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干干净净,整洁有序。”6月24日中午,从外地归乡的大学生陈娜在离开万宁汽车站的那一刻,忍不住为家乡点个赞,“一个学期没见,家乡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