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家庭
大学生陈小宁家里日新月异:从爷爷吃不饱到儿孙衣食无忧
发表时间:2019-2-28 来源:南国都市报

0.jpg

陈小宁家的老房子,现已被新房子取代。

1.jpg

 2019年1月陈小宁(后排左一)爷爷陈则兴(前排右二)过生日时全家合影。


小时候,海口女孩陈小宁总喜欢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怀里听故事,从长辈的讲述中,她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家”的故事。长大后,陈小宁依然喜欢听长辈们“唠叨”过去的事儿。倾听的同时,对比今昔,她不禁感慨,“70年,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大四学生陈小宁家70年来发展变迁的故事。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家十几口挤在土坯房,填不饱肚子上不起学

  1996年,陈小宁出生在海口市美安镇道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牙牙学语起,她就喜欢围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故事。

  时间回到小宁六七岁时。落日的余晖洒向陈家小院,风吹树梢,一丝凉意驱散了夏日的闷热。晚饭过后,她搬着小凳子和家人坐在树下乘凉,听长辈们讲故事。

  1946年,爷爷陈则兴在道崖村降生。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年代,新生命的诞生并未给家庭带来太多兴奋。

  年龄尚小的陈则兴后来从父母口中得知,1949年是家里最兴奋的记忆。当时家家户户敲锣打鼓,大人小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让家家户户看到了希望。然而,当时的物质依然贫乏。

  陈则兴记得,小时候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每天十几口人张嘴吃饭,碗里的米粒少得可怜,多数是芋头和野菜,肉是稀罕的食物。长辈们总是把少得可怜的白米饭省给小孩吃,孩子依然顿顿吃不饱。1960年代的大饥荒让生活雪上加霜,很长一段时间,全家看不见白米饭,甚至连芋头也吃不上,每天只能吃苦涩的野菜充饥。

  “当时填饱肚子都是问题,对于穿衣、居住,大家自然没有太多的奢望,穿补丁的衣服、住漏雨的房子再正常不过。”陈则兴说,人们上学的愿望却很强烈。

  在镇上读完小学,陈则兴考上了海南华侨中学初中。学校距离家23公里。所幸可以住校,每个月回一次家。买不起单车,陈则兴只能和小伙伴用半天时间步行往返。他们要背着一个月的伙食,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常常到了学校脚已磨出水泡。“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困难,我交不起学费就没接着考高中。”每当说起此事,陈则兴语气中总是充满遗憾。他说,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高考一度中断,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重拾课本,改变了人生。而陈则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了大学梦,继续拿着锄头干农活。

  在小宁看来,爷爷小时候家贫、住得拥挤。陈则兴却说:“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免遭父辈们曾经历的兵荒马乱。”

  B  改革开放春风吹

  全家住进新瓦房,解决了温饱添置了新家电

  转眼,陈则兴到了婚育年龄。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陈则兴和同村的一位吴姓姑娘成婚。因为十几口人挤在一起,他们结婚时连拜堂的地方都是挤出来的,酒席也只简单办了几桌。

  1970年,陈则兴的大儿子陈先平出生。几年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陈则兴一家搬进了崭新的瓦房居住。

  陈小宁经常听爸爸陈先平回忆,小时候居住的瓦房虽然结实不漏雨,但依然简陋,泥土地板,内置家具不多。那时,家家户户饭桌上已经吃上大米饭,爷爷陈则兴与奶奶勤劳能干,家里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肉。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变化不断发生。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家庭。然而,陈先平儿时的记忆里,进城才能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

  到了20世纪90年代,陈家也添置了录音机、自行车,后来又有了电视机、沙发等。再后来,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取代,汽车也渐渐被人们熟悉。

  农村人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陈则兴和老伴于1997年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

  教育也开始发生变化。陈先平和弟弟妹妹在镇上读小学、初中,不用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里读书。但是,当时“义务教育”还是个陌生词,一年几百元的学费对家里是不小的开支,陈先平作为家里的老大,读完初中后便放弃了学业。

  虽然文凭不高,陈先平并不担心,因为当时发展的路变得更宽了。在回家帮父母干了一段时间农活后,陈先平于1998年考了驾照。随后,他放下锄头,来到海口市区,开起出租车。

  陈先平说,他小时候的家不算富裕,却告别贫穷,解决了温饱问题。让陈先平兴奋的是,小时候的生活充满新鲜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很多新鲜事物。

  C  走进幸福新时代

  住进宽敞楼房,衣食无忧,一家两个大学生

  1995年,陈先平成家。与父辈仓促结婚不同,他和妻子吴金花经人介绍相识,恋爱一段时间了解彼此后才结婚。同时,在村里摆了很多桌酒席,请来众多亲朋好友热闹了一番。

  1996年,陈小宁出生。小宁的童年记忆被游戏和玩耍占据,快乐幸福、无忧无虑。小宁吃着白米饭长大,餐桌上顿顿有肉,爷爷奶奶吃怕的野菜、芋头饭却让她觉得很新鲜。小宁看着彩色动画片长大,后来,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进入家庭,让她对父辈们着迷不已的彩色电视机一度失去兴趣。

  2005年,陈先平和吴金花在海口府城买了一套50平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搬到城里生活。那一年,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宁,从乡镇小学转入海口琼山三小读书。此时,我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用再为学费发愁,且家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小宁和弟弟还会到校外机构补习文化课、学习才艺。

  2009年,陈先平专职开起旅游大巴车。吴金花在照顾3个孩子之余打些零工。陈先平和吴金花勤劳能干,几年后,他们从50平米的小房间搬进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

  如今,陈小宁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大弟弟考入海南大学;小弟弟在海口一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爷爷奶奶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仍在镇上经营着小卖部。逢年过节,一家老小齐聚道崖村的祖屋,很是热闹。祖屋的旧瓦房早已被宽敞明亮的新平房取代。

  “爷爷奶奶总爱说是中国共产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小宁说,小时候,她不懂;如今,她不仅懂了,且同样对共产党心存感激。

  “我们这个小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变化最大的,但是我相信,70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是亿万中国家庭共同的感受。”小宁说,将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她要把陈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这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代代相传。 (记者 黄婷 实习生 陈珈云/文 图片由陈小宁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