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榜样的力量
五十一岁陈芝每天迎来送往精神病患 只要他在场他们就安静
发表时间:2018-11-19 来源:海南日报

0.jpg

陈芝拿起桌子上精神障碍患者串好的项链说,他们可以挣钱了,这会坚定他们回归社会的信心。

1.jpg

东方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沿墙角摆上了一排菜盆,社区康复会员又多了一项训练方式——种菜。


  在东方市八所镇人民南路市人民医院旁边,有幢普通的三层楼建筑,过去这里是东方市皮肤病防治所,两个月前挂出了新的招牌——东方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每天早晚,过往的人常会看到一个瘦削的男人站在这,迎来送往精神病人。很多精神病人都愿意听他的话,只要他在场,他们就会安静。

  他是陈芝,是东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科负责人,今年51岁。精神病人,很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他却说,余生我都愿意为他们服务。他熟知众多精神病人的发病诱因、服药情况和家庭状况。精神病患者亲属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向他求助,每天他多则会接到上百个电话,而他也不厌其烦,经常对患者家人说:“病人有什么问题,让他们直接打我的电话。”

  解救锁链姐妹

  说起自己如何与精神病人结缘,陈芝说,这得从2012年说起。那一年,45岁的陈芝接手负责东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科。他上任后遇到第一件大事就是省里针对精神病人开展“解锁行动”,要求各市县所有被锁起来的精神病人都要被“解救”出来。

  他永难忘记入户排查时,在八所镇某社区阿娅和阿霞姐妹家看到的一幕:一对佝偻着腰苍老的老夫妇一脸愁苦,而在后院一间木板钉起的黑暗的简易房里,用铁链锁着患病的两姐妹。两姐妹病情季节性发作,发病时打人,没有钱送医院,老两口只好狠心地将姐妹俩锁在小屋里,这一锁就是好多年。当时姐姐32岁、妹妹30岁。“那种状况,看了眼泪都要掉下来。”他说。

  凭借省里的5000元解救经费,阿娅姐妹俩被送至省安宁医院救治了40多天。出院后,陈芝长期跟踪关注着姐妹俩的情况,经常上门看望她们。2013年起,国家针对精神病人免费提供药物的863项目试点扩大到海南五个市县,包括了东方市,可当时这个项目提供的经费很有限,不能满足病人需要。陈芝又奔走于东方市慈善协会,争取来9.6万元的免费服药经费,帮助了阿娅、阿霞姐妹等更多精神病人的稳定用药。

  “姐姐已回归社会,在一家餐饮店找到了工作,每月有1800元收入。妹妹现在每天也能独自来社区康复中心康复训练,她现在坐三轮车学会讲价了,那天我看见她跟人家讲价,人家要7元,她还价5元。”他说。

  “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病人,那种打击和伤心可以让一个家庭崩溃,亲人不仅要花钱买药医治他们,还要照顾他们,承受巨大的经济、心理和社会压力。政府如果能拿出一些钱支持他们,就能减少很多家庭压力,给予他们一些支持下去的力量。”陈芝全身心地投入帮助精神病人的工作中。2016年,东方市委市政府把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用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以及住院期间的生活费进行兜底承担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且在2017年纳入常规项目每年实施。

  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很不幸的群体,一旦发病,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大,患者服用后会表现为嗜睡、懒散、冷漠等状态,他们的生活技能会逐渐减弱,在社会也饱受歧视。

  社区康复中心,就像是一个中途驿站,帮助精神病人慢慢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生活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今年9月21日,东方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成立。由于面临场地、资金和医疗人员缺乏等原因,社区康复中心在海南绝大多数市县都还没建立起来。

  11月13日下午4点许,记者第三次探访东方市社区康复中心。

  每次来这里,都会发现新的变化,都能感受到陈芝的努力。这次看到,沿墙角放了一排菜盆,沿围墙摆了一排花盘,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除了插花、串珠、唱歌、踩动感单车、做操外,又多了浇花种菜和跳圈圈的训练。桌子上放着好些已经串好的珍珠项链,这是陈芝联系琼海市一家珠宝公司开展合作的。让精神病患者通过劳动能赚到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

  说话间,一个30多岁的男青年走过来,陈芝叫住他,对他说,“记得回家要洗澡换衣服,指甲要剪掉,要按时吃药,这是今天安排的作业。”他说一句,青年人就回一声“好”。

  这个青年人是32岁的海清,过去他常常不洗澡,胡子、指甲长长的。陈芝认识海清,是有人报警说他滋事。海清19岁那年高考考了600多分,报了天津一所心仪的大学,很不幸掉档了,刚好那时母亲病逝,海清突然精神分裂。他的父亲没有再娶,守着儿子过了10多年。2014年海清病情稳定时,曾去一家洗车场工作,可是干了半个月,就被老板辞掉了,原因是其他伙计知道他有精神病,找老板说如果老板用他,他们要走。海清受到刺激再次发病。他最长一次住院是9个月。

  这6年,海清每次发病住院,联系医生,办出院手续,办低保,等等,一系列事项都是陈芝帮助跑上跑下。海清不一定听父亲的话,却一定听陈芝的话。“他在家不洗澡,不服药,他老爸就会打电话给我,我一说他就听。”

  社区康复中心来来往往好多病患,只要陈芝在,他们都会很安静。

  “精神病人在医院好了,一回到家就发病。在医院里能按时服药,回到家里就会做不到。”陈芝说,他们有的病情稳定,想在社会上谋生,可是遭遇白眼和拒绝,往往也会刺激他们再次发病。他们需要格外关注,需要一个“中途驿站”,就是社区康复中心,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我去参观过上海、深圳等地办的社区康复中心,他们想方设法让精神病人参与劳动,找到自己的价值,回归社会。”陈芝说。

  东方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区中心成立两个月,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面积扩大了一倍,举办了中秋国庆联欢等很多场活动,病友们一起包饺子,一起打扫环境卫生,一起锻炼,一起工作挣钱,这里已成为病友之温暖的家。陈芝的追求是把社区康复中心打造成全省的品牌,带领更多的人关注精神病人,帮助更多的精神病人回归社会。他告诉记者,在东方市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初步决定,附近的东方市120急救中心搬入新址后,原址将考虑建爱心超市和爱心洗车场,帮助更多像海清一样病情稳定的患者就业。

  余生愿为他们服务

  11月13日下午5点钟左右,一个50多岁的妇女急匆匆走进东方市精神障碍康复中心找陈芝,想为35岁的病残儿子办精神残疾证。

  她的儿子从生下来到现在没有下过地,四肢无力,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饭也需要人喂,不能说话。35年来只能躺在床上靠父母照顾,以前她只知道儿子是肢残,办了肢体残疾症,去年她才知道,儿子其实患的是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

  “他常常自残,咬他自己,牙齿全都被咬掉了。”母亲说。

  “有时他整个晚上不睡觉,全身抽搐,叫个不停。”母亲说,申请免费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需要办理精神残疾症,所以就想赶紧给儿子办证。但办理精神残疾证,需要到省安宁医院去做精神病诊断评估,可是对她而言,要把这样的一个孩子送到海口去,困难太大了。

  “一路上光大小便就很难处理。”那位母亲说。

  她告诉记者,服了抗精神病药物,儿子安静多了,她的痛苦也减轻一些。她本来联系到一位医生愿意来做评估,可是要价6000元,自己付不起。

  “你等我消息,我们联系专家到您家去给孩子评估鉴定。”陈芝对那位母亲说。

  “那你可要记得这件事呀,我儿子走不了路的,我担心错过今年。”母亲不放心地说。

  “您放心,今年我们要把该上门做评估的患者都做完,利用下班时间,我们会带医生上门,您只需要准备户口本、身份证和5张孩子的蓝底照片,出200元的医生出诊费就可以了。”

  那位母亲安心地离开了。

  6年来,陈芝接触了成百上千的精神病人家庭,家家都有说不出的苦和痛,亲眼所见,他深深感受到了病人家庭痛苦和无力。

  他说跟这些病人接触久了,对他们也产生了感情,即使自己将来退休,也会继续为他们服务。“余生我都想为精神病人服务。”陈芝说。 (记者 张惠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