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网首页 >> 文明城市
海南海口:鸟飞鱼跃生态美 湿地入城更宜人
发表时间:2018-11-30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十一月的海口,依旧天蓝地绿,水碧花繁。

美舍河河水清、岸线绿、鸟飞鱼跃。凤翔湿地公园内流水潺潺,绿草如茵;东西湖湿地公园水清岸绿、鸟语花香;五源河湿地公园波光粼粼、栈道蜿蜒……一块块湿地正“见缝插针”地出现在海口市民的家门口。

0.jpg海口湿地公园美景如画(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就在一个月前,椰城收获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项荣誉。获此殊荣,也是海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有力注脚。

生态修复

重拾乡愁记忆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居住在风景优美的水边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如果这里的水刺鼻地臭,则另当别论。贯穿海口的美舍河,就臭过。

在羊山地区和海口、府城近郊居民的方言中,“美”是“母亲”的意思,“舍”是“分给”的意思,“河”是水。美舍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美丽的母亲河”。

在老海口人的记忆中,美舍河曾是一条“能戏水、能玩耍”的城市内河,小船在河水中行驶、河道中群鱼畅游……美舍河承载了本地人太多的乡愁记忆。

1.jpg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美景如画

但后来,随着岁月变迁,城市日益发达,美舍河的配套设施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污水处理能力已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美舍河水质慢慢地变得浑浊不堪,继而恶臭,市民纷纷掩鼻而过。和美舍河一起变丑变臭的,还有龙昆沟、大同沟等城市水系,这些水系甚至被市民戏称为“臭水沟”。“只要在一旁下风处呆上几分钟,头脑就要被熏昏!嘴唇发麻!”这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海口治水,已迫在眉睫。

变化从2016年开始,当年4月,海口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以水体治理惠及民生,用生态修复进一步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

谋划之初,周边百姓多抱以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嚷嚷了十几年的美舍河整治没什么改观,这次能管用吗?”针对这些质疑,海口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海口破解以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环保格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环保”管理模式。同时,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实现科学治水,将以前的工程治水方式改为生态治水方式,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把美舍河改造成了由滩涂、湿地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

为了让市民能亲身参与美舍河的治理,海口通过电视直播,把治理的理念、进度、成效全部展现给老百姓。美舍河成了2017年海口的“网红河”,在新闻和微信朋友圈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施工过程中,媒体和市民也积极发挥着监督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凤翔湿地公园从昔日的垃圾堆填场变成河水清澈、鸟飞鱼跃的生态公园,仅用了九个多月。2017年9月,美舍河成功获批第十七批全国“国家水利风景区”。

2.jpg海口凤翔湿地公园鸟语花香

“水清了,不臭了,有鱼了,有鸟了,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印象中的美舍河吗?这不就是我们的记忆和乡愁吗?”居住在美舍河畔的“老海口”符秀华说。

除了美舍河,海口的其他31条水体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在治水的过程中,海口更是融入“湿地入城”这一理念,如今,一幅“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已在海口展开,城市面貌开启了神奇的“蝶变”之旅,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生活愿景已悄然成真。

生态保护

筑牢绿色屏障

治理只是第一步,如何保护好这些湿地,造福于民,还需久久为功。在这方面,海口下了不少功夫:

海口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编制并实施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湿地保护的相关法规也已纳入今年的立法计划,让海口湿地保护有法可依。除了顶层设计保护湿地外,海口还加大湿地保护的学习和教育力度,全方位发动城市所有力量,保护来之不易的湿地。

“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作用?”“海口有哪些湿地?” 11月22日下午,海南青少年环保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海口市英才小学,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丰富的湿地课。当天,志愿宣讲老师首先提出关于湿地的一些问题,随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湿地保护视频。通过生动的视频讲解,让同学们对海口的湿地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jpg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生态科普馆

“我是环境保护小卫士。动物、植物、森林、天空、海洋还有湿地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中小学生,我会遵守环境保护的条例,履行中小学生的义务,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地球家园的美好建设共同努力。”在课堂的最后,同学们集体宣誓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湿地。

除了组织湿地知识进课堂活动外,海口还有很多的湿地保护志愿者。景观设计师郭倪彤就是其中之一。“第一个参与的项目是羊山湿地的调查,当时挺幸运的,专业挺符合要求就参与进来了。”郭倪彤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只是想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但在和其他志愿者的接触中,被他们对自然的一份热爱之情所影响和感动,现在也希望通过自己把对自然的热爱传递出去。”

郭倪彤说,五年来,自己明显感觉到大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更可喜的是,更多人加入到湿地保护志愿者的队伍中。据了解,目前海口已有海口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海口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海南观鸟会等50余家公益组织,志愿者从不足1000名增加到9000名。2017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

生态惠民

坚持绿色发展

“湿地再漂亮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而这句话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不好使”!

这个据说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虽然曾是海口最偏远、经济较落后的村庄之一,但却拥有包括大片湿地在内的诸多优质旅游资源。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如何让村民不再“捧着金饭碗讨饭”?

2015年,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利用冯塘村生态资源建设的“冯塘绿园”让群众真正从湿地保护利用中得到了实惠。如今,“冯塘绿园”已成为一个集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周末去冯塘绿园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不少海口市民的选择。通过旅游服务、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全村50多户村民家庭每年每户能有2万多元收入。

4.jpg海口湿地公园美景如画(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此外,海口湿地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的千亩荷塘,当地村民依靠荷塘就增加超过1500万元的收入;琼山区凤翔街道办的新潭村,每逢初夏时节,潭面上开满荷花,吸引约2-3万名游客前来体验观光;琼山区三门坡镇的龙鳞村,是远近闻名的青蛙和罗非鱼的生态养殖村;新旧沟湿地保护小区周边农民依靠种植水生蔬菜发家致富……

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市乡村湿地旅游市场,如美兰区三江镇的“鹤舞九湖”,就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湿地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海南特色’,努力转化湿地保护修复成果,利用好‘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松告诉记者,今后,海口将大力开发湿地+乡村旅游线路,优化湿地旅游线路布局,充分挖掘湿地方面的文化,让湿地变得更有灵魂,打造琼北湿地旅游精品线路,让群众真正从湿地保护利用中得到实惠。同时,着力发挥湿地保护修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使湿地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3年,海口还将陆续建设4个国家级、3个省级湿地公园,打造45个湿地保护小区,确保到2020年,湿地总面积稳定在29093.09公顷以上,湿地保护率在50%以上;至2025年,湿地总面积达到31918.09公顷,湿地保护率在60%以上。

湿地海口,更有韵味。

相关新闻